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艺考落榜,我觉醒了田园系统 > 第381章 只差老师

第381章 只差老师

学校位于村子中央,紧挨着修了三排平房。¤:^6?~¥1?§;看?书?}网\- ?·已#{+发?布#¤_最???新)>章et节(]

占地面积有四亩多,追溯到大清朝,这里叫大车店。

换成影视剧里最常见的,那就是客栈。

受到交通运输的限制,那个年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人赶着马车。

沿途肯定会遭到贼人惦记,为了安全起见,路上每间隔四十里,就有专门休息的地方。

大清亡了之后,老金沟那会儿淘金正热火朝天,淘金客赚了钱就得想法子花销。

于是这地方来了不少女人,都是些无家可归,亦或者受到强迫,不得不留下来做皮肉生意。

解放后女人要么接受教育改造,要么去了其他地方,找个男人结伴过日子。

空下来的大车店,生产队将原有的土炕拆掉,地面铺上了青砖。

外边空地就是现成的操场,再立根旗杆挂上红旗,大车店改造成了学校。

办学初期学校里有五六十个学生,划分成为两个班级,由两名老师来上课。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到来,村里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孩子上学,学费一直拖着不交。

学生越来越少,去管饭学生家里,看着饭盆为数不多的窝窝头,实在不好意思伸手拿。~x+i_a.o^s¢h¢u^o/c,m-s?.*n.e¢t′

上边发不了工资,加上饿肚子吃不饱饭,老师只能选择回到城里。

所以经常在村里看见,本该上学年纪的孩子,成天在大街上疯跑,连自已的名字都不认识。

十几分钟过后,林北来到了学校,原本的铁大门,那会儿让拆了拿去炼了钢铁。

只剩下孤零零两个洋灰桩子,上边用细洋灰写着两行字,分别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沿着围墙栽种着一行白杨树,到了夏天课间活动,小孩子就在树荫下玩耍。

跳皮筋、跳房子、丢沙包。

男孩子们喜欢玩弹珠,所以地上到处可见挖好的小坑。

学校里的院子,此前周建国安排人手,提前进行了清扫,将那些杂草清理干净。

正前方就是教室,旁边的房子是老师的宿舍,除了礼拜天之外,平时就住在学校里。

房子的正前方,生长着一棵歪脖子柳树,伸出长长的树枝,跟迎客松似的。

树枝上挂着铁钟,里边吊着钟锤,下端用绳子连接,垂到离地一米高。

到了下课的时候学生满院子跑,还有不听话的,跑回家里找东西吃。,w,z,s^k′b*o.o!k..¨c′o¨m/

通过来回摆动绳子敲响铁钟,学生时代最怕听见,也是最希望听到的声音。

看到大铁钟,林北突然跟丢了魂似的,拽着绳子来回蹬着。

前世身为90后的他,做梦都想敲这口钟,多年的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当…当…当…

金属撞击发出的蜂鸣声,很快吸引了正在干活工匠的注意。

“谁……睡在敲钟?”

“看样子好像是小北,吓我一跳,还以为学校马上要上课了。”

“这孩子人家老师还没来,他自已倒玩上了先,”

“说到底在咱们的眼里,他也是个孩子,村里孩子听见,不得以为开学了。”

这一敲不要紧,果然村里的孩子,听到动静后有的赶紧找地方藏起来,有的则是准备书包去学校。

还是家里人反应快,学校连老师都没有,上哪门子的课。

林北松开了绳子,有种多年心愿实现,心里说不上的满足感。

“小北啊,你这是在干啥呢?”干活的工匠站在房顶上问道。

“我就是试一试,看看这钟还能不能响。”

“吓我一激灵,还以为你要给孩子们当老师,以后在学校里上课了。”村民们半开玩笑说道。

“我肚子里那点墨水,勉强只能算够用,哪能当老师,岂不是要误人子弟。”

看老师可以,当老师不行。

“闲着没啥事做,我过来看看进度咋样了,争取老师一到马上就能开课。”

几个泥瓦匠,擦了擦头上冒出的汗珠子,外边晒着太阳容易出汗。

“差不多今天就能完工,按照你的要求,黑板重新用墨汁刷了一遍,教室里的桌椅板凳,也都重新检查修过了。”

跟随着进入教室,推开一扇木门,里边生着火炉子,正烧的旺盛。

屋子里倒是没觉得冷,墙壁重新粉刷过,闻着有股特殊的气味,让人心里边很宁静。

黑板上的墨迹已经干透了,上方悬挂着一面红旗,以及伟人的挂像。

地面上摆放着许多张长条桌,就连板凳也是长条的,不是单独分开的那种。

有过农村上学经历,80.90后对此并不陌生。

这样的长条课桌,能够坐两个、或者三个学生,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两个人的时候,站起身还要提醒另一个,别成了跷跷板摔着。

不少的学生往桌子上划线,不允许对方超过去,经常为了这点小事,老师得出面打官司。

另一边是老师的宿舍,屋里有火炕有灶台,能生火做饭。

“万事俱备只差老师,应该就在一两天的功夫,等老师定下来了,就能通知学生开课。”

林北心里盘算着,刚好正月底开学,时间能赶得上。

教室里几个大人却犯起了难,按理说孩子能上学是好事,该高兴才对。

“怎么了几位,眉头拧的跟铁疙瘩似的,有啥话就直说。”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该说的时候就得张口,反正又不是外人。

“小北啊,这些日子我们几个,跟着你干活赚了点钱,孩子上学不是问题。”

“可是我哥家穷的叮当响,家里快揭不开锅了,学费书本费都凑不出来。”

就算学校来了老师,顶多能凑齐十来个学生,其他的孩子还是没钱上学,只能搁家里待着。

说的这些都是事实,有可能情况还要糟糕些,灾荒年代人们只想着活下去,有钱也不敢乱花。

谁能保证明天会不会遇到意外,遇到头疼脑热去医院看病,没钱人家也不给拿药啊。

几个人代表村里那些孩子的家长,把该说的都说了出来,得找个解决的法子

“大伙想着能不能学费的问题,先跟你借点,等灾荒年过去之后保证还你。”

想遍了法子,老金沟日子宽裕点,能借出钱的只有林北。

几双眼睛盯着他,知道这种事情很为难,也不能强求人家答应。

“大伙很抱歉,这钱我不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