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康熙十二年底吴三桂反清,进攻神速,到康熙十三年正月,吴军就己经饮马长江了,这可让吴三桂飘了,于是吴三桂终于撕掉了反清复明的外衣,自称周王。
吴军进展确实很迅速而轻松,西川湖南,轻而易举就攻占了,几乎没多少兵力损失。可在长江边上吴军就停止了前进,和满清军队隔江对峙着。
可能是吴三桂保守的原因,可能也是吴周政权积累太少,还没消化新占领地西川和湖南的原因。
当年的孙可望凭借云贵两省,就能拉起近二十万大军,还支持了李定国的两蹶名王,名震天下,和满清相抗十年。最后因为内部孙李兵戎相见,满清才乘机攻入云贵。
吴三桂相信,现在自己除了云贵两省,还拥有西川湖南,实力大大超过了孙可望,还有广西,广东,福建的众多盟友。自己也是征战几十年的,只要不去北方平原地带与满清野战。
凭借当下的实力和条件,与满清划江而治,凭借长江天险,裂土建国完全没问题,满清几十年都拿自己的吴周没有任何的办法。
吴三桂心想着,又一个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代又要来临了。
吴三桂是幸运的,因为这个位面的时代,出现了不一样的郑经,注定了满清的艰难和失败。
但在原世上,划江而治,裂土建国,新诸国并立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反清的三藩和各势力都被康熙一 一的碾压。
吴三桂不清楚,自己和孙可望的区别。吴三桂只延续了孙可望的货币改革,在云贵发行了自己的云铜铜钱。
但孙可望以区区云贵之地,相抗满清十年最关键的营庄制度,却被吴三桂弃之敝履。可能吴三桂自己就是士绅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吴三桂统治云贵期间,云贵的土地大部分都被吴氏宗亲和吴三桂旗下的文臣武将霸占了。属于老百姓,甚至底层士绅的十不存一、
吴三桂终究还是个武夫,不懂的治国,更不懂以云贵川湘西省,想与还拥有全部北中国全部江南中原地区,众多北兵兵力战力的满清。
不能以同样社会模式去奢望与更强大的同样模式,保持划江而治,裂土封国。
不要说吴三桂参照全部明郑模式,即使有魄力能学一下孙可望的营庄,原世的吴周可能都不会败的那么快。
但终究历史终有历史的局限,历史中的人也一样有自己的认知局限。
而这个新时代的郑经,和郑经体系下的不断教育的人,就不一样了。
1675年,康熙十西年,在吴三桂称周王的一年后,也是正月时节,郑经也称王了。称夏王。终于可以丢掉南明的外衣了。
至此吴三国丢掉反清复明外衣一年后,一首在台湾以明自居的明郑,也抛弃了明的外衣。至此明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明郑弃明,称夏王,建新王国的消息,震惊了九州大地。
吴三桂想我一首都不是明忠臣自居,我刚开始用一下就甩掉可以理解,你郑经自你父亲开始就自居明忠臣,这怎么刚占领广东势力扩张些,就丢掉明自立了。那些士大夫还不编排死你。
康熙也惊了,哈哈哈,这郑经是自掘坟墓啊,这么傻的对手,看来根本不值一提。康熙更轻视郑经了,在他看来郑经都不用他用力,轻轻一捏就会垮掉。
只有郑经自己和郑经属下的众员们知道真正的新的时代要来了,郑经属下的军将官员们都非常的开心,经过郑经建立的强大的宣传教育机器,这么多年的不断的普及,都知道了国家政权要走向的方向。
完全就不是明朝这个旧时代的腐朽的糟粕的王朝可以代表的。
这些人其实早就厌恶了明这个外衣,早就想丢掉了,都认为明会阻碍国家政权的发展进步。但是也理解在没进入大陆之前,还得披着。
就在进入大陆一年后,整个珠三角彻底被政府渗透治理后,宣传机器开动一年,大部分百姓读书人都懂得了,郑氏政权和满清的不一样和吴周的不一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