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的郑经在占领广东时,就清楚了,明郑和封建士绅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的政策和动作,都是特别有针对性的。
比如全面血腥清理珠三角的士绅大地主,不管有没有真正和满清勾结,都是勾结。因为占有大量的土地就是这些士绅家族的原则 。而在珠三角之外的粤西粤东则偏怀柔一些。
这些都是根据明郑当下的人力财力军力而一步步规划的。
财力明郑基本没问题,国库就有八千万两银子,银行银库还有三千多万两,粮食储备矿产储备也非常的充足。物资这块明郑真的不缺。
真正缺的是人力,或者说明郑体系发展理念的百姓人才人力,后世中国红党席卷全国打败白党,就是因为有成体系的人才人力,从而塑造强大军力,打败白党。
明郑以小吞大,当下,最缺的就是这块的人力。但是郑经相信,随着明郑财力的投入,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随着老百姓生活变化,随着当下和未来的胜战。
不懂不理解甚至排斥的人,以后自然都会积极拥护甚至加入明郑体系。胜利和生活就是最好的答案。
所以随着经济发展的铺开,下一步郑经最重视的就是舆论的宣传和教育了。粤东粤西偏远地区可能舆论暂时还覆盖不到,但是珠三角地区,郑经对舆论的宣传是渗透毛细血管的。
每个村落,都要去讲清楚明郑的政策,让老百姓清楚明郑的好,明郑是真正的老百姓的政府。
这个时代的人很麻木,惧怕官府,理所应当觉得自己是低等人,被剥削都是麻木的。但是什么政策是好的,在谁治理下能吃饱饭,能更好生活,心里是清楚的。
虽然被剥削的麻木的,但是一旦谁能给带来温饱的生活,百姓会真正发心底的感恩。所以古代哪个地方官做的好,经常有老百姓会塑金身烧香跪拜,就是这么浅浅的简单道理。
对于舆论和教育郑经是无比重视的,和军队,经济,一样的重视。
因为一个两千万人口能拥护政权的根据地是打天下的根本。
于是报纸,茶馆读报人,戏曲巡演,戏曲下乡,政策解读下乡。这都是明郑在扎扎实实做的事情。后世西北以西为何事件越来越少了,原因也是大量的干部下乡下村的一次又一次的讲解。
随着一手教育一手大棒,才推进了西北以西的世俗化。
明郑在珠三角的舆论宣传渗透性没有后世西北以西的难度,但是也是需要大量人力扎扎实实的。
郑经判断,基本上一年的宣传就会有很强的渗透性,加上一年的产业化发展和农庄制度的推进,珠三角老百姓的生活也会明显改善,再加上一年的教育宣传也会有更多能纳入明郑体系的广东地区人才
到那时候一到两年后就可以对粤西粤北的渗透管理就可以实行了
郑经自己心里的规划是自1673年底占领广东后,经济发展这块在两三年内快速推进珠三角的重工业轻工业的各个方向发展,加大珠三角和珠三角到粤东沿海的基建干道建设。
农业则先在珠三角推行农庄制度一两年后,也就是在耿精忠投降之前,推行到全广东,理清广东内部,消灭全部的抵抗派。让广东成为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军事这块,积极储备和发展力量,在耿精忠投降前,兵出江西,最后席卷江南,占领粤闽浙赣全部,以及皖省和苏省一部。到时手握全国最精华的这些省份,明郑就有统一全国的势力,一挑多的实力。
明郑当下的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发展和扩张军力,为了蛇吞象后的快速消化,能进一步的推进扩张的战争。
产业发展是军事优先,民生在后,钢铁冶金业,不用说,军事息息相关。纺织业发展了,对内消费和对外贸易都能赚钱,自然能为明郑带来更多的关税和商税。
财政收入越高,自然军力扩张越快。
军事优先依然是明郑当下的第一原则,虽然要发展经济,但是不能忽视军力扩张。
其他在佛山地区围绕钢铁厂的金属加工业,现在虽然是民用的,但是后续一旦政府征召,军转民,那么军械产能就能快速扩张好几倍。
所以郑经当下大力推进珠三角的各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也占相当的比重,看似赚的钱都进入民间了,但是经济活跃了,经济规模能更快更大的扩张
当真正开始动员的时候,这些民营的实业工厂叠加国有工厂的可怕产能,就都会成为了明郑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
另外再郑经的规划中,等珠三角经济发展上台阶后,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要开始了,目前明郑下的金融模块只有银行,而银行之外的保险业,债券,证券,等等金融体系都没有完善。
但是这些金融模块的发展,在后续的军事战争扩张时刻,却非常有利于政府聚集治下的民间的财力和资源。让治下的所有力量都能使劲到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