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郑在柬埔寨和广南的劳力移民非常顺利,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收入倒挂的区别,在柬埔寨这种封建国家当农民,有地的还好,没地的可能连吃都吃不饱
在柬埔寨,广南当农民就是能吃饱饭,相对应的白银收入一年都不到2两,而去台湾打工开的工资就是一个月一两。
在这个时代满清大陆内地地区,2两银子就能买一个女子做丫鬟
你可想而知这种一个月一两银子收入的刺激感。
其实就像后世八九十年代,那么多人要去美国去香港的原因了,收入倒挂,两个地区经济规模差太多
繁华的收入高的地方自然能够吸引人向往,这就是经济虹吸效应,后世的农民工往大城市迁移一样。不管在哪个时代这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在台湾基建高速发展的时候,1670年明郑还积极推进了货币体系的改革。
很多人会纳闷为何古代朝廷怎么都不铸造银币呢? 统一货币不好吗?
其实历史上明朝清朝时期,明朝弘治年间,清初乾隆年间,都有铸造过银币,但也仅是在局部流通过,并没有在全国推广
很简单,古代的银的价值很高,即使到了乾隆时代一两银子,还能换一千铜钱。
现在的明郑政权领地也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平时生活中的交易还是以铜钱为主,银子偶尔高价值的交易才会用到。
另外就是中国大陆缺银,在传统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从一个国家政权角度来说,并不能支撑铸造银币的大规模流通的银矿支撑和保证。
意思很简单就是国家政权,手上并没有足够的银子用来支撑银币的铸造,如果有个像日本的石见银矿那问题就解决了
可自宋以来,没有出现过日本石见银矿这样的露天大银矿。
如果政权缺银子,其实也可以通过建立中央控制的银行,用政府的信用来收集民间的银子,银子的聚集后,政府手中聚集了足够的银子。就能有保证金来确保银币的发行。这就是金融体系的建立,需要的是金融文明的进步。
但是自明以来的封建社会,在儒家盛行的士大夫大地主把控的社会,在商人商业生产不被重视的社会,想让金融进步,怎么可能。商人商业生态都没进步,在一个商业被边缘化的士大夫社会,怎么可能演化出,中央银行体系,政府主导金融体系的生态呢?
如果近现代银行金融体系,最后出现在西方社会,这就是根本的原因。
所以明郑的货币金融体系怎么改革呢?怎么解决银子太多带来的流通钱币太多的问题呢?
很简单明郑的经济,基本上纯纯依赖的就是外循环,就是外部市场贸易,
内部人口不到百万,比较发达的台湾仅西十万,琼州仅三十万人的内部市场,其实在郑经眼里,几乎是无法挖掘和支撑多大市场规模的
郑经在1667年开始建立了,中国史上由政府组办的第一所银行-郑氏银行,银行后面的信用靠的是掌权者的信用。你取大明银行肯定不可取,明郑百姓都知道大明是橡皮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