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的郊外,新军的训练场上,一位名叫陆昭武的年轻士兵站在队伍的前列,他的眼神坚定,身姿挺拔。
陆昭武出身于京城的一个武勋世家,自幼受到家族的熏陶,对武艺和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爷爷曾是先帝时期的一位名将,只是年事过高并没有立下多少功勋,他的父亲在爷爷的引领下也参加了吴军,可惜在边境中被蒙古骑兵击落下马,腿落下了病根,自此退下前线军伍生涯,调往京畿戍卫。
陆昭武的父亲在他决定从军时,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昭武,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记住,一个军人的荣耀不在于他赢得了多少场战斗,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坚守信念,保护他所爱的人,所珍视的事务。”
陆昭武铭记父亲的教诲,带着家族的期望和自已的梦想,来到了镇江。
在烈日炎炎下,陆昭武和其他新兵们一起进行着严格的操练。他们挥洒着汗水,磨练着意志。
每一次的刺杀、射击、冲锋,陆昭武都全力以赴。他心中怀有一团火焰,一团为国家和人民而燃烧的火焰。
当疲惫的身体躺在硬板床上时,陆昭武会默默拿出父亲给他的家书,仔细阅读。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父亲对他的鼓励和期望。
陆昭武的父亲,虽然在战场上留下了遗憾,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对国家的忠诚,一直是陆昭武心中的榜样。
每当夜幕降临,训练场上的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陆昭武总会讲述他父亲的故事,那些在边疆戍卫的岁月,那些与敌人搏斗的瞬间。
在陆昭武的家族中,功勋与荣耀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然而,即使是功勋子弟,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和战争的残酷。
陆昭武的曾祖父是郑廷时期的一位名将,他带领着郑军在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曾祖父选择了归隐田园,将手中的剑换成了犁,希望家族能够远离战争的硝烟,享受和平的生活。
陆昭武的爷爷当年曾不顾劝阻,再次加入郑军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当时,先帝率领大军前来,与陆昭武的爷爷所在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最终,陆昭武的爷爷战败了。但是,这场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或沮丧,反而让他对先帝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从那一刻起,他决定追随先帝,为他效力,并一直跟随吴军征战天下。他的父亲也被先帝战场上的英姿吸引,跟随先帝征战。
陆昭武的童年记忆中,家族的荣耀一直是他心中的骄傲。但这一切在一次边境的冲突中被无情地打破。天元年间,蒙古骑兵南下,河北多地遭到劫掠,很不巧陆昭武就是河北人士。
在那个混乱的夜晚,陆昭武失去了他最亲近的人——他的哥哥。陆昭武哥哥年龄比起陆昭武大上不少,在边镇是个货真价实的营指挥使,虽然吴军的军制有所改动,但是营指挥在边镇也算个小军官了。
当听说家乡被袭击后第一时间带兵增援,身先士卒下不慎身死,整个家乡都危在旦夕。
就在这时候赶来了意想不到的人,先帝姜云率轻骑支援而来,陆昭武也是知道,究竟是怎么样的人,能够让自已的爷爷,自已的父亲,自已的哥哥全都死心塌地的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