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二年秋快入冬之际,文人上书重开科举的书信已经堆满了姜云的书案,皇城自然是还没修好的,但是不妨碍姜云主殿和主宫府已经修好了。
姜云无奈的对旁边的宦官说道“去把丞相喊来”
没过多久谢玄就赶到了姜云的书房中,姜云挥了挥手平退了下人。
谢玄喊道“大哥”姜云说道“玄弟,科举一事确实该早做打算了”
两人的关系早已到了推心置腹的程度,到了现在更是难有矛盾。
“只是如今这新朝初立,诸事繁杂,我们也得慎重一些。”谢玄一脸凝重地说道。
姜云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他明白科举的重要性,但也清楚其中牵涉甚广。
“此次科举,需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为我朝所用。玄弟,你有什么想法吗?”姜云看向谢玄,眼中带着期待。
谢玄稍作思考,答道:“臣以为,可先定下考试科目及内容,再广招天下贤才参加。同时,严格把关,防止有人舞弊。”
姜云听后,微笑着拍了拍谢玄的肩膀:“如此甚好,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大哥相信你的能力。”
科举最为出名的自然是明清盛行的八股取士,八股文早在唐宋便有了雏形,八股取士文人士子诟病的大多数是对于文人思想的限制,而非对其本意的诟病。
八股取士发展到后期变成畸形的的限制器,谢玄自然不愿意复刻这些,哪怕这个年代八股取士是绝对先进的制度。
谢玄将科举官吏按照六部所需官员分类,设数算,礼经,时务,法律,策论,诗词,行伍,论军,工程,农商共计十科涵盖真正治国的方方面面,每部选出一个考核官员,由皇上直接选择六部考核官员。
科举按照划分为童试,乡试,县试,会试,殿试。
童试设置的与别的不同的是,童试限十四岁以下的人参加,不录入正常科考,没有特殊权利,但是考试过了的童生,能够按照成绩得到在各省城太学,亦或者金陵太学全国最高学府游学一年的机会,期间学费全免,如果受到太学老师的赏识,可以直接留学太学。
乡试便是正式的科考等级,要求考生在各地的乡级行政单位考试处开展考试,考过者被称为“举人”,能够减免两成赋税,县试也是同理,在县级行政单位考试,考过者被称为“秀才”,能够减免三成赋税,免除徭役。
会试则在各地省城,也就是“省会”是地方最高级考试,通过者被称为“贡士”免除徭役和三成赋税,可以选择九品低级官职和不入品官职(视成绩而定)开始做起,做官则放弃属于文人的一切权利。
殿试在皇城中开考,与地方不同,地方一年考一次,京师三年考一次,金陵是直隶省的省城也有地方科考只是不在皇城之中其余和地方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