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身旁站立着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者,此人智谋过人,名为王灿。
祖上曾在元朝为官,然而随着元朝的覆灭,元廷仓皇出逃之时,他们便携家带口一路辗转来到朝鲜这片陌生的土地。
由于王氏一族世代皆为饱读诗书的儒生,凭借着深厚的学识,他们迅速在朝鲜站稳了脚跟。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与发展,王家渐渐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起来。
尽管已经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但王家心中始终怀着一个回归故土的梦想。
当他们在这里初步安定下来后,便开始雄心勃勃地盘算着如何能够在这个相对较小的国度里崭露头角,甚至坐上三公之位,光宗耀祖。
时光荏苒,转眼间数百年过去了,可王家的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
他们依旧被困于那小小的两城之地,难以向外拓展势力范围。王家最出色的子弟,费尽千辛万苦也不过只做到了郡县的县令一职。
至于其他族人,则要么仅仅充当一名微不足道的胥吏,整日忙碌于琐碎事务之中。
要么便是浑浑噩噩度过数十年光阴,最终带着满心遗憾离开人世。
想当年,年轻时期的王灿可是王家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考取了高句丽的进士,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
但可惜的是,王灿此人性格高傲自负,仗着自己有些才华便目中无人,而且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比自己优秀。
如此品性自然不讨国君喜欢,因此即便他满腹经纶,也始终得不到重用,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
哪怕有同乡之谊并且得到了丞相赵欢的提携,但此人终其一生,也不过仅仅坐到了吏部郎中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罢了。
赵欢还在位之时,对他多有照顾和帮衬,然而随着赵欢告老还乡、辞官归隐之后,他就失去了这层庇护关系。
自此以后,再也无人愿意关照于他,没过多久,他也只得黯然神伤、垂头丧气地返回自己的故乡。
或许正是由于彼此之间在地位和身份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这些年来,他极少主动与已经退居家中调养身体的赵欢有所往来。
也正因如此,后来赵欢遭逢变故时,他反倒因祸得福,幸运地躲过了一劫,并未受到任何牵连。
但是,世事无常,谁能料到赵家竟然揭竿而起,组织义军,且发展势头迅猛异常,犹如星火燎原一般不可阻挡。
他眼见形势大好,毫不犹豫地舍弃掉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家业,四处打听,终于寻得了赵欢之子赵明的下落,并亲自登门拜访,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充当其帐下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
当时,赵家义军正处于急需人才的关键时刻,对于这位就连自己父亲在世时都赞不绝口的世叔,赵明自然是欣喜若狂。
于是乎,他立刻将对方奉为上宾,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会恭恭敬敬、谦逊有礼地向其请教。
而王灿这人,确实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仅知识涉猎广泛而且足智多谋。
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时,他总是能够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将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
久而久之,义军中无论男女老少,但凡见到他,无一不对其毕恭毕敬,尊称一声“先生”。
王灿如大多数的义军首领对大明的态度一样,都是只可合作,不能并合。
在他们看来,大明是为了面子出军,就算是赢了,早晚也要退出朝鲜。
像历史传统那样,只视其为宗主国,称臣,纳贡,如此而已。
而不是从此让大明占据于此,任由大明皇帝派遣流官来管辖朝鲜。
这不是他们所想看到的。
王灿则与这些首领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极尽口舌,劝说赵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赵家义军统帅的他,逐渐也接受了这个观点。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义军与大明军合作的过程中,矛盾冲突才会愈演愈烈的。
直至升级到伤亡数十人的局面。
这次,赵明召集十余部首领,也是为了商议此事,顺便让他们也见下大明皇帝的使者。
在他看来,大明军要想继续南下继续征讨朝鲜,依旧是离不开他们义军的配合。
所以,定会向他们服软,处理那东路军的统帅。
若能让自己手下的首领见证一下,不但能熄灭他们心中的怒火,也能增加自己的威望。
可赵明唯一没想到的是,那大明的使者竟以他无礼傲慢的态度为由,拒绝了宣旨,甚至还直接返回了。
这就让赵铎心中忐忑不安起来。
可看到台下众首领大部分人都神色振奋的样子,他又感到做的还算值。
至少在他们的面前,自己的脸面算是保存了,还赢得了一些的威望。
赵铎心中窃喜之后,又有了些许的担心:“世叔,那接下来怎么办?”
“不用怕,侯爷,大明需要我们,他也不敢太过的。”
王灿皱了皱鹰钩鼻,笑着安慰道。
这时,台下的诸多首领似乎也能感到自家侯爷的担心。
“侯爷,不用担心,说句实话,就算没有大明我们也有信心推翻那昏君的暴政。”
“对,以我们义军如今发展的速度,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席卷整个王国。”
“到时我们就推举侯爷你为新的国君,相信全朝鲜的百姓和士人都会愿意的。”
在场诸多首领一个个喧嚷着,似乎已经进入到了王都,看到了那金灿灿的王位,向他们招手。
当听到这番话后,赵明眼中掩饰不住的惊喜万分。
说实在的,他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
那就是在推翻那昏君之后,自己是不是也能成为一国之君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明太祖一个乞丐,和尚出身,都能成为一帝国皇帝,自己为何不能呢?
当然,他这个想法,从未与外人说过。
哪怕他如今最为亲信的世叔,他都没有说过。
可现在,突然有人提了出来,这让他既意外,又感到欣喜,这岂不是正说明自己的威望渐隆吗?
要知道之前,这些首领虽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可都是一个个因为想借助他赵家的名头而来,以此来应对来自昏君的围剿。
事实上,大部分的首领都很桀骜,时常忤逆帅令的事时有发生。
这不,今天他召集诸首领商议军情,就有三个首领借故不来,正印证了这个事实。
可他赵铎其实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唯一的依仗,就是他的父亲赵欢在朝鲜的威望。
至于大明皇帝的支持,已经被他自动忽视了。
若是他能继续赢得这些首领的支持,那么未来成为朝鲜的国君,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赵铎便决定以后继续拉拢这些首领。
“侯爷,那大明皇帝的使者还是没有给我们个交代啊。”
这时,一个首领又把话题转移了过来,询问道。
其他首领,也适时火上浇油:“对啊,侯爷,我们义军四十多个人,可不能就这样平白被明军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