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庄子:逍遥游的概念与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在精神上摆脱一切束缚,获得逍遥自在。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进一步阐述了“无用之大用”的观点。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真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二、《逍遥游》的概念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意思是“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已”“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由古圣先王“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进一步阐述“圣人无名”的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大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之作,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情调、丰富的寓言、自由奔放的笔调,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通过宋荣子、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阐述了“有所待”与“无所待”、有限与无限的差别,最终提出了“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绝对自由的主观愿望和追求。
遨游四海的壮阔之美
文章开篇就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南飞的雄伟景象。在作者笔下,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朋、力大无穷的鸟,它的翅膀像垂在天边的云,它飞起来遮天蔽日,它的气势让海上的波涛也为之翻腾,让飞腾狂舞的暴风也为之停歇。作者写这只神奇的大鸟,并不是用它来象征或者比喻什么,而是纯粹用它来展示一种雄奇壮阔、开阔无边的美,一种力量的美、运动的美、气势的美。这种美,既是作者对于雄奇阔大境界的向往,也是对于高远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超越世俗的洒脱之美
文章描写了两类对待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蜩与学鸠、斥鴳之类的小鸟,它们嘲笑大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举动;一是大鹏鸟,它对蜩与学鸠、斥鴳之类小鸟的见识短浅感到可笑,对它们毫无志向和追求感到可悲。作者在这里用小鸟的见识短浅和大鹏的高远志向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于像大鹏鸟那样有高远志向和非凡抱负的人的赞扬,对那些目光短浅、不求上进的人进行了嘲讽。这种对比,既是对世俗眼光的批判,也是对超越世俗的洒脱精神的赞美。
追求绝对的自由之美
文章在描述了大鹏鸟的高远志向和非凡抱负之后,笔锋一转,开始阐述“逍遥游”的内涵。作者认为,无论是大鹏鸟还是蜩与学鸠、斥鴳之类的小鸟,无论是善飞还是不善飞,都是“有所待”的,即都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都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只有“无已”“无功”“无名”,即忘掉自我、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社会的是非、善恶、美丑所左右,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即达到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和依赖、超越了世俗和功利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
无用之用的大智之美
文章的最后部分,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进一步阐述了“无用之大用”的观点。惠子认为,大葫芦因为太大而无所用处,最终被劈开做了瓢;大树因为不中用而得以保存性命。庄子则认为,大葫芦可以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大树因为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这正是无用之用的大智所在。庄子在这里用“无用”来反对“有用”,并不是真的认为“无用”就是好的,“有用”就是不好的。而是要通过“无用”来反对那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那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只追求实用的观念。庄子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有用”还是“无用”,而在于是否能够超越世俗的功利观念,是否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超越功利的大智之美,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逍遥游》的启示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奇特的想象、浪漫的情调、丰富的寓言、自由奔放的笔调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追求高远理想
《逍遥游》中的大鹏鸟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追求高远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大鹏鸟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它并没有放弃自已的追求和梦想,而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敢于追求高远理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超越世俗束缚
《逍遥游》中的“逍遥”二字,表达了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世俗观念的束缚和限制,如名利、地位、金钱等。这些束缚和限制不仅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也让我们无法真正发挥自已的潜力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超越世俗束缚,摆脱功名利禄的牵绊,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活出自已想要的样子。
保持无用之用的大智
《逍遥游》中的“无用之用”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保持无用之用的大智之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左右,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实用。然而,这种观念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对于更高层次价值的追求和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保持无用之用的大智之美,不被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束缚和限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所在。
顺应自然规律
《逍遥游》中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已的主观意愿和欲望而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这种行为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也会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庄子: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道家思想中,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其深邃的哲学洞察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追求逍遥自由的精神世界。
一、庄子对自由的界定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并非简单的无拘无束或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这种自由,既非物质的丰富所能达到,也非权力的掌控所能赋予,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摆脱一切外在束缚和内在执念后的自在状态。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绘大鹏展翅高飞、遨游九天的壮丽景象,来表达他对自由的向往。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无拘无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大鹏虽然能够翱翔天际,但如果它的心仍然被世俗的名利所牵绊,那么它的飞翔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意义。
庄子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自由需要超越生死、名利、是非等世俗观念的束缚。他认为,人生在世,往往被这些外在的枷锁所困扰,无法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因此,他提倡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条件和限制,完全依靠自已的内心力量来实现自由。
二、庄子追求自由的方式
齐物论:超越是非之争
庄子的“齐物论”是他追求自由的重要思想工具。他认为,世间万物本没有绝对的是非之分,只是人们根据自已的主观立场和利益诉求来评判事物。这种评判不仅无法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还会引发无尽的纷争和矛盾。
因此,庄子主张超越是非之争,以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他提出“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我们能够摆脱主观偏见的束缚,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万物时,就能超越是非之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养生主:顺应自然之道
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果人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因此,他提倡一种顺应自然之道的养生方式,即“缘督以为经”,即沿着生命的中道而行,不过度追求也不刻意逃避。
庄子认为,人的身心应该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奏来生活。当我们能够顺应自然之道,不被外界的干扰所迷惑时,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至人无已:超越自我束缚
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往往被自我意识和执念所束缚,无法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快乐。因此,他提倡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即“至人无已”。在这种境界中,人们不再被自已的私利和执念所困扰,而是以一种更加宽广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至人不仅超越了自我意识的束缚,还超越了生死、名利等世俗观念的羁绊。他们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困境,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庄子追求自由的重要目标之一。
无用之用:超越功利心态
庄子认为,世俗社会往往过于追求实用和功利,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他提出“无用之用”的观点,即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或行为,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一棵巨大的樗树,它的枝干弯曲不直,无法用来制作器具。然而,正是这种“无用”的特点,使它得以保全自身,免受砍伐之灾。庄子借此寓意,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实用和功利,而是要学会欣赏和珍视那些看似无用但实则充满生命意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