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回忆,来到齐国境地的这段经历和听到看到的,首先问齐国有什么样的禁忌,什么样的话是不能讲的,什么样的事情是不能做的。然后敢入,然后才可以来到齐国。
我们首先在这里,去跟文王做一下对比。文王是一个仁德之君,越是仁德之君,他越没有什么样的禁忌。他的贤明是在外的,而战国时期则不同,那么孟子去到每一个诸侯国,都要问禁令。这个国家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话不敢讲?那也就是说明,那个时候对百姓的禁令很多。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这里孟子就讲到了具体的关于园林猎场的听闻,我听说国都的郊区有园林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果有人杀了园林之内的麋鹿,如杀人之罪,如同杀人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是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有哪个百姓敢接近齐宣王的园林,如果不小心杀了其中的麋鹿,像杀人的罪责一样重,是要以命抵命的,所有的百姓自然是不敢接近这片园林的,因为如此的禁忌也就说明了,齐宣王的园林是据为已有的,甚至百姓都不敢去靠近。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接下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方圆四十里的园林,不是设置个陷阱,在国家之内吗?因为百姓不敢靠近,如果靠近不小心伤害了其中的麋鹿,要犯杀人之罪,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了园林之内的其他动物,哪怕是草木,是不是要给百姓治罪。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那么百姓觉得您的园林大了,不是应该的吗?别说方圆四十里,即使是方圆十里,百姓也会觉得大。因为对百姓来讲,它就是陷阱,它是非常恐怖和令人害怕的事情,不敢去接近。
那么即使去误入,也是有所担心和恐惧的。所以方圆四十里,百姓觉得太大了,不是应该的吗?我们通过这一段对比,再来看文王和齐宣王之间的区别。
首先文王占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有了园林七十里,而齐宣王有当时九分之一的土地,有园林四十里,这是其一,最简单的从面积的对比。那么其二两个人的心不同,一个是与民同乐,一个是据为已有。
那么文王的园林猎场是跟百姓共同享用的,无论你想要去割草,还是想要砍柴,或是打鸟,或是捕兔,都可以到园林之中。而齐宣王的园林四十里,百姓是不能进入的,甚至不可以伤害这里的一草一木,不可以杀其麋鹿。
那么对于百姓来讲,这四十里的园林就相当于是陷阱。放在了齐国的国都之郊区,百姓是不能去触碰的,这个是严重的禁令,所以百姓觉得你的这个园林太大了,不是正常的吗?不是应该的吗?
我们由此要去往生活当中,去思考和延伸了,如果你想让别人赞同,你想让别人去支持你,让你变得更大更强,你就要学会给予和分享。如果你拥有的很多,是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别人就会希望你变得更好。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条件很富足,我们可以多和朋友们分享。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愿意去帮助他,当亲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愿意给他一些物质上的资助。
比如说,我们可以多请朋友吃饭,比如说,我有大的房子,我可以给朋友们去共享,可以让他们去居住。这个时候,他们自然是希望我们拥有的更多。
再比如说,我们做一个企业,带一个团队,当我们自已赚得更多,我们愿意分享给我们的员工,让他们也可以有所多得。这个时候他们共同的愿望,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希望我们变得更强大,希望我们变得更多,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分享给他人。
就像这一段话当中所讲的,文王他拥有七十里的猎场,他却愿意分享给更多的百姓与民同乐,他拥有整个天下,他却愿意去施仁政,更多地付出给百姓,让百姓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要想让我们自已变得更好,变得更强大,是懂得分享,不要想着据为已有。
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据为已有,即使你拥有的不多,别人也认为你拥有的多。因为你所拥有你并不愿意分享给他人,又有什么样的人希望我们变得更好,所以一个有仁德的人,要学会给予和分享,如果你不懂得分享,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恨意和忌妒。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自已拥有的很多,却不想着帮助和分享给他人。别人就会来忌妒,心生恨意,甚至可能会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我们跟朋友相交也是如此,如果只有我们自已过得很好,也不想着去帮助身边的人,他们就会心生恨意和忌妒。
这里我们还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拥有的更多,我们不要去心生恨意,也不要去忌妒他人,因为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我们看到别人今天过得好,我们要去智慧地看待,去看那个原因。他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果?我们去追寻那个原因,在因上努力,我们那个结果也自然会变得更好。如果一个人心生恨意和忌妒,会让我们变得迷失方向,会让自已的行为变得偏激。
所以对于这件事情,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当我们自已拥有的更多,要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的更多,要做一个智慧的人,去看背后的原因,他为什么可以拥有更多,而不要心生恨意和忌妒,它只会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