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当中,孟子举了两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一个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个是为长者折枝。挟太山以超北海,这是不能也,非人力所及;为长者折枝,这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叫不能,一个叫不为。我们今天来重点延伸,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我们在生活当中,到底该如何区别,什么样的叫做不能,什么样的叫做不为呢?非常简单,只要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如果没有去做,都称之为不为。如果它是超越了,人的能力本身,叫做不能。比如说孟子讲的,挟太山以超北海,这是非人力所能及,这属于不能。其他的只要是在人的范围之内,可以去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去做,都称之为不为。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体会一下。比如说我们现在面前坐着一个人,他正在跟我们讲话,可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听到他在讲什么,我想一会儿我该吃一点什么东西,今天我该去哪里玩,他什么时候才能讲完呢,这个是不为也,不是不能也。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听清他在说什么,而是没想去听,所以就变成了不为。
我们这里就要体会了,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不为?心之所向,如果这件事情是我心之所向的,我就会去为,如果它不是我心之所向的,就会不为。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二十几岁、三十岁,在家并没有出去参加工作,这个时候,他会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说没有什么工作是适合我的,找的工作不是工资低,就是它的技术含量太高,我做不了,这一听我们就知道了,这是不为, 不是不能也。如果他真的想要去参加一个工作,想要找一份事情去做,他就一定可以找到。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一个人对我们讲,他很忙,比如说从来不愿意跟我们联系,不愿意跟我们交流,这就是典型的不为也,非不能也。因为那不是他心之所向,如果是他心之所向,他就一定有时间和我们交流。
我们再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我们讲这个事情我不会做,那个事情我不会做,它并不是超越了我们人的能力范围之内,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我们那个心,并没有这样的向往,所以我们就不为,不去做这件事情。以此类推,看看我们生活当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不为,而非不能。
还有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情感障碍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我们用刚才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有人说我们的孩子二十几岁了、三十几岁,还没有出去参加工作,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因为对孩子有深厚的情感在其中,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障碍,我们会帮他去找理由和借口。
我们说这个时候,确实什么都不好干,确实我这个孩子,他没有某方面的才能,那就让他再待上一段时间。我们这种情感的障碍,就会让我们帮他,找诸多的借口和理由,最后他也会顺着这些理由,不停地给自已放大,所以我们要注意,这里情感障碍的问题。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比如说,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他许久不曾和我们联系,这里面涉及到情感障碍,我们会帮他找很多借口,我说是啊,他确实是没有时间,他顾不上,当我们越是给他找这些理由和借口,他就会顺着这些借口,再去延伸和放大,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事情是不能,什么样的事情是不为?
接下来还要去注意,自已的这种情感障碍,无论我和任何一个人,只要我对他的感情是深的,我就会给自已找到很多的障碍和理由,这个时候我们是在助长他自已不想为的这颗心。我们讲到是什么决定,为与不为的呢?是我们自已的心之所向。
我们再来讲讲,心之所向,比如说,一个人特别喜欢吃,对于吃这件事情上,我们就会不停地去向往,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想着如何吃更好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对于学习文化是心之所向,可能每天都在读书,每天都在学习着文化的知识。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领域是心之所向的,那么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去研究他自已的爱好,可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好像有些心之所向,并非是正确的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有很多的不良嗜好,比如说喜欢打麻将,比如说喜欢饮酒,这也是心之所向。当他心之所向,是这些不良的嗜好,他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接下来就要注意一个问题了,当你的心之所向不同。我们再把它换一个词叫喜好,我们喜好的东西不同,它会给我带来不同的行为和气质。
举个例子,一个做小生意的人,我可以看到他身上的气质,比如说做小生意的人,喜欢精打细算;再比如说,一个喜欢做销售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的气质和行为,这样的人是不安稳的,他喜欢到处走的,所以就没有那么成熟和稳重。
再比如说,一个喜欢文化的人,我可以看到他的行为和气质,他是喜欢慢的,喜欢静的,喜欢思考的,所以我们这里要有一个体会,当我们有不同的喜好,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它会让我们整个人的气质和思维方式,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