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边境
经过长途跋涉,隐秘行军,李牧率领着三万飞骑军,终于在黄昏即将落幕时分抵达了秦楚边界,顺利和老将廉颇率领的亲卫军会合,两支军队在距离武关不足五十里的一处开阔之地安营扎寨。
此时飞骑军的营帐之中,廉颇坐于主位,而李牧、乐间、李默、以及军中各都尉、千夫长,分分落坐两边。
待到众人皆已落座,廉颇环顾一周后,从容开口道:“老卒厚颜,此时鸠占鹊巢暂领统帅一职,如今武关近在眼前,诸位不妨说说我军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顺利拿下此城。”
“秉大将军,武关自古便是秦楚门户之地,由武关进出,便可直达秦楚腹地深处。正因此关乃是咽喉之地,长年便有不少秦国精锐之师驻守,加上此关墙高墙厚,实在是易守难攻。吾以为,贸然强攻,代价太大,倘若是从关口两侧偏远山区钩索爬城,避险而入,方才是上策。”
见主将廉颇问询,军师乐间便献上早已想好的计策。
众人听闻乐间此策,交头接耳一番,都觉得稳妥可用,且不需要强攻,强攻的代价太大。
纷纷表态可行性很高,就连老将军廉颇都有点意动。
“嗯,老卒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各位如果没有补充的话,那就按此策而行。诸将听令,明日五更,老卒领大军于正面攻城,李牧和李默挑选百战精兵各领二千,由两侧山区上城,全军同心同力,务必一战而下。”
“诺”
廉颇继续说道:
“我等顺利攻下武关交于楚军之后,便全军向峣关进发,一刻不可耽误,三更造饭,五更攻城。李牧和李默你二人现在即刻领兵出发。”
“诺,末将领命。”众人散去各自准备。
众人散去之后,李牧和副将李默用最快的速度挑选了二千士卒分别前往武关左右两侧,等待时机。
而军师月间却不放心,坚持要和李牧一起去,协助攻城。
李牧二人领兵至武关左侧后,很快找了个丛林把军队藏匿了起来。李牧、月间领着斥候潜伏至城墙不远处,遥遥望去,只见那城墙上守卫来往频繁,五十步一岗,一百步一哨,那巡城士卒一息便要巡逻一回,实在是戒备森严。
不过这样的防守对于众人来说,并无太多在意。待到攻城之时,守卫的虚实一切自然明了。而现在众将士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好好休息,保持充沛的体力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
此时也唯有李牧和那军师乐间根本不敢有丝毫的休息。两人随意找了些树枝便席地而坐,此时的月间着才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李牧将军!我还有一事不明,甚为疑惑,我赵国边军一向独立在外,从不参与国中事务,亦不归属大将军府所管辖统领,此番将军亲自领兵,却为何心甘情愿将手中边军交于廉颇大将军?”
李默笑了笑,说道:“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个,飞骑军虽有边军之勇,战力十足,可却没办法对抗秦国大军的正面围攻,何况我手中飞骑军皆为骑兵,骑兵独抗步骑混合大军,简直难如登天。如今也只有廉颇老将军,百战之将,方能带我们打入秦国,让赵国赢得喘息的时间。”
说到这里,李牧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况且在李牧看来,廉颇老将军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我虽将手中兵权交付其手,但是等大战结束之后,我们依然还是原来的边军。”李牧从容的回答道。因为他对廉颇的信任坚定无比。
“原来如此,乐间明白李牧将军和老将军都是胸襟宽广之人,实在让人敬佩,我赵国可以惨败而不倒,全赖无数的忠臣良将啊。”乐间感慨,此时的赵国,虽有大败,但朝堂团结一心、互不猜疑,犹如当年父亲助燕时的那番情景,何其相似,小时候的记忆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