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罢了,老朱家至少没有篡位的。”
朱元璋只能自我安慰,却没有发现刘伯温眼中的异样。
明朝。永乐年间。
遥远的苏门答腊大海之上。
身材魁梧的郑正和仰头,见天幕弹幕中,都是吐槽宦官作恶的。
他喃喃苦笑道:“宦官也不都是坏人啊。”
郑和生于云南,被明军掳来后,随傅友德、蓝玉来到了南京。他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间,郑和六下西洋。
“正使大人。”侨领施进卿来报:“此处有海盗陈祖义,凶狠残虐。
仔仔细细问了陈祖义的情况,郑和派人前去劝谕。
次日,使者回来说,陈祖义准备前来投降。
郑和双眼一动。
还没谈好处,也没有给他震慑,陈祖义就主动来投降。
这真是个好人啊。
“来人,传我命令,准备战斗。”
不久后,消息传回大明,郑和识破海盗陈祖义诈降。
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宣德年间。
朱瞻基看着这张在藏书阁故纸堆中找到的祖训。
如五雷轰顶。
早看到这祖训,他怎么也不会给儿子起名叫朱祁镇。
“这或许是当年建文帝时期,在混乱中夹杂进去的。”侍立一旁的杨士奇道。
“天意啊!”
朱瞻基抚额无语。
东汉末年。
袁绍正在劝大将军何进,召集董卓等四方豪杰到京城,可威胁何太后,消灭十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