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术的和盛兴邸店,已经完成了在整个大唐所有商业重镇、水陆码头的布局。
和盛兴的顾客群体也越来越来越庞大。
客人携带的大量钱帛交给邸店照看,别家邸店都一脸不高兴,还要收取一定的看管费用,毕竟看管是要负一定责任的,若是丢了的话,肯定是要赔偿的,这个赔偿就远远超过看管费了。
所以,一般邸店是不愿意给客人看管钱财、贵重物品的。
而和盛兴则不同,对于客人代为照看钱帛的请求,全都乐于接受。
不仅如此,存放三天以内的免费看管;若是存放入和盛兴钱库时,统计钱帛数量,取出时只要求等值的钱帛,不一定非要提走原来自己存入那一批,和盛兴还会付给客人利息。
这一下就让住在和盛兴的商人们高潮了,大家都是做生意的,自然是精于算计的,这样一来一回,不仅省了看管费用,还能靠存放钱帛赚钱!
于是,那些和盛兴的老客们,就开始大着胆子,把越来越多的钱帛存入和盛兴。
吸收了足够多的存款后,和盛兴又开始做起了面向其他商号的借贷生意。
第一批吃螃蟹的,当然还是和盛兴的老客。
他们由于常年跟和盛兴打交道,自然就生出一份信任,不管是存入还是借贷,他们都敢尝试。
于是,有一部分和盛兴的客人,靠着和盛兴的借贷,把自己的生意慢慢做大。就这样,如今和盛兴的借贷生意规模也越来越大。
当然了,借贷利息肯定会高于存入的利息。靠着这个微小的差额,随着存入、贷出数额的不断攀升,利润滚滚来!
随着存、贷业务量的日趋庞大,把这项业务从和盛兴剥离出来的时机,已经成熟。
陈术随即成立了和盛通票号。
除了原有的存款、借贷业务,还新增开展兑换、汇兑业务。
所谓兑换,就是把金、银等贵金属,兑换成可以作为当前货币使用的的钱帛。
在唐代,金、银不是流通货币,没有人会拿着金元宝、银元宝、碎银子满大街溜达着买东西,也没有店铺愿意接受。若是有的话,不是傻逼,就是傻子。
不过,金银饰品是可以买卖的,若是要拿金银饰品买东西,就需要先把它们换成大唐通用的货币——钱、帛,这才是大家都认可的。
所谓汇兑,就是客人把钱交给和盛通,写明金额收款人详细地址、姓名、收款票号等信息,加盖骑缝印章,交付汇费。
汇兑凭证一式三份,一份作为存根,一份发给收款人,一份发给收款人所在地的和盛通分号。
收款人拿到收款凭证后,到当地和盛通分号,和盛通核对票据,付款给收款人。汇兑完成。
当然,客人也可以在出门行商之前,把钱存入和盛通,拿到汇票,然后到了货物所在地,再到该地的和盛通分号,取出钱去进货。
贞观时期的铜钱,一贯大约重六斤四两(唐斤),239贯就有一吨重。
所以,此时的商人出门扫货是相当麻烦的事,就连逛街购物也是件很痛苦的事,动不动就得扛着几十斤的钱才能出门。
正是有了这个痛点,和盛通的汇兑业务一出现,就受到商人们热烈追捧。
尤其是那些一路都住和盛兴邸店的商人,对脱胎于的和盛兴的和盛通票号,绝对的信任。直接就把钱交给和盛通,然后带上汇票,轻松启程。再也不用带一群奴仆、部曲,赶着几辆、十几辆、几十辆牛车专门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