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坝河西 > 第22章

第22章

又到了周聪要评副教授的时候了。在过去的一年,周聪的成果又多增加了两篇文章,还有一篇和院长合作的英文论文正在准备的过程中。全院老师都认为周聪这次没有问题了,毕竟他的成果摆在这,而且第一次没有评上副教授就有点出人意料。无论是成果还是资历,他都比杨老师要更好一些,按理说是他应该评上副教授的。周聪也不敢怠慢,他通过儿子上学这件事已经知道了,职称不仅仅是工资涨一点,而是有很多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又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凭什么副高职称以上的孩子就能上实验班,而助教授的孩子就不行?副高职称的孩子天资就比助教授的孩子更高?为什么副教授或者教授就有资格带研究生,而讲师就不行?带研究生不应该按照学术水平来吗?或者由学生自由选择?他相信如果由学生自由选择,肯定有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他来当导师,因为跟着他学习能做出来真正的成果,而且在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少已经拿到教授职称的导师完全就是不学无术啊,自己都没有做出过像样的文章,怎么能指导学生呢?

有一次他和他的导师聊天,说起这个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导师开玩笑说,如果学生自由选择,周聪如果是讲师他还真未必能招到研究生报考。学生也要综合考虑导师的声誉、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如果导师的声誉很高,比如在行业内很有名望,社会职务较多,即使学术水平差一点,报考他的学生也不会少,因为学生毕业之后在找工作时能得到很多切实的帮助。导师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周聪的学术研究水平比他本人要高,而他本人又比院长的学术水平要高。但是,在每年学生在考研选择导师时,院长总是学生的第一选择。每年院长都要挑挑拣拣,拒绝掉相当多的学生。这些学生才会来选择别的导师。这还是在他们学校排名很高的情况下都是如此。如果在一个普通的高校,即使导师有水平,导师招不到研究生也是很正常的,学生可能都没有考虑过要去报考这些普通的高校。

周聪也似乎明白了这一点。他在想怎么才能尽快拿到副教授,包括以后的教授职称。他太太比他还积极,天天都催促他去院长、系主任办公室串串门。按照他太太的原话,现在好不容易请院长帮过儿子上学,这是私事,这也说明周聪和院长已经有点私交了。院长又在和周聪合作论文,这都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私事了,这既是全院的公事,又说明周聪和院长之间有了真正的合作关系了。周聪和院长就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了,周聪已经是院长的人了,这是很多人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他催促周聪要趁热打铁,多和院长拉近距离,多和院长合作论文,做好院长的学术助手,如果院长发展得好,那周聪也不会吃亏。

周聪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他不想和任何人有太亲近的关系,只想保持工作关系,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因此不少人会觉得他有些疏远。经过儿子上学这件事之后,他也开始质疑之前的想法。再加上他太太天天在他耳边叨叨,使得他无比心烦,他甚至有些怀疑,这份工作有意义吗?做的研究有价值吗?家庭还有意义吗?他很苦闷,但是他谁也不会说,周聪没有什么事情都和别人倾诉的习惯。他认为一遇到点事就找人倾诉,简直和祥林嫂一样。

苦闷归苦闷,现在确实是自己被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就拿和院长合作的这篇文章来说吧,院长虽然在模型上没有任何贡献,但是院长手头有数据,这些数据也是花钱调研来的。院长有经费去搜集这些数据,可周聪想都不敢想从哪里去找经费搜集这些数据。如果院长不把数据拿出来,周聪的论文就只是一个理论假设,最多发在国内的顶刊或者国外的第三档次的期刊上。但是,理论假设和数据匹配上了之后,这份研究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就能发表在第二层次的期刊或者细分领域的顶刊上了。在和院长合作之前,这就像两条道上的人,院长有资源去搜集昂贵的数据,但是在理论模型上做不出来成果。而周聪能在理论上提出假设、推到模型,但是没有资源去获得一手调研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如果没有验证,周聪的理论工作和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的理论文章一样,可能就是为了发表而做的毫无价值的工作。每年各种经济金融类期刊发表的文章都属于这类毫无价值的理论文章,用无病呻吟来形容比较合适。周聪的研究即使有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别人来做实证检验的话,他的研究也会被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和院长变得熟络之后,周聪发现院长也没有那么难打交道,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半老老头。他现在也是有事没事往院长办公室跑一趟,就是聊聊文章的进展,听听院长的建议,也聊聊他现在在研究的课题。院长很多时候都说,很羡慕周聪有这么多时间来进行学术研究,他的大量时间都花在行政事务上来,把他的学术研究都耽误了,他也希望仅仅靠着文章走天下,院长的任期是有限的,而文章的生命是无穷的。周聪现在也很上道了,知道他之前文章也不少,但是就是拿不到副教授职称,这说明无限的生命在有限的任期内可能也是不值一提的。周聪都知道不少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迟迟拿不到职称之后被迫转行,甚至都离开了学术行业。他不想这种悲剧在他身上重演。他连忙赞扬院长为学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好像如果没有院长,学院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还说院长对经济学问题的洞察力是超一流的,他把自己定义为裱糊匠,只会搞搞模型,但是需要有洞察力的合作者来提升研究的层次。会搞模型的人很多,但是有原创想法的人却很稀缺,放眼全球都是这样的一个情况。院长就是这样的具有洞察力的原创性人才。他表示以后要好好多向院长请教,协助院长把院长极具价值的洞察力转化成研究成果,为学术界作出贡献,也为学院学术地位的提升作出贡献。

周聪把评副教授的表格填好了之后,反复确认。周聪太太也是来回检查,连每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她要确保万无一失,她承受不起再一次落选了。她倒不是担心周聪,而是担心周聪没评上副教授对她儿子的负面影响。评上副教授之后收入也会高一点,至少在给儿子报辅导班的时候也不用太抠抠索索的,可以请更好的一对一辅导,这样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快一点。当然,她也忿忿不平,周聪在研究生阶段就早慧,全院都知道周聪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结果毕业这么多年了,他有的同学早都拿到了副教授职称了,虽然学校稍差一点,但是也是副教授啊。副教授听起来还是比助教授更好听,她走出去也能腰板更硬一点。拿到副教授就是有铁饭碗的人了,助教授就是大家口中的青椒,青椒就是学术民工啊,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而且是谁都可以呼来喝去的。

估摸着快出考评结果了,院长又叫周聪去他办公室。进去了之后,院长照例请周聪坐下,开始和周聪拉家常,比如孩子适应得怎么样了,对学院有什么建议,对院长本人有什么看法。周聪一听,心顿时慌了,但是还是强作镇静,对院长一通夸,并说以后要多多努力,多听听院长的教导,要努力把院长的洞察力转换成论文,为学院增加荣誉。院长笑呵呵地拍了一下周聪的后背说,他十分看好周聪,周聪虽然没有留学背景,但是紧跟学术前沿,为本院争了气,因为周聪研究生就在学院读的,这也说明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周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是本能地觉得是不是今年又被毙了。他试探性问院长,副教授申请材料是否还需要补充资料。院长这才哈哈大笑,说他都忘了告诉周聪这个好消息了,周聪的副教授职称没有任何争议地通过了。他还说如果这次如果还不让周聪通过,他都要去找学校了。周聪听到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思路也一下打开了,反应顿时敏捷了很多,这个好消息简直就是大脑的肾上腺素啊。人的大脑是非常复杂的器官,就像很多战斗机一样,动力强大,但是却需要用电机来启动它。评上副教授这个好消息明显就是这个电机,一下就打开了周聪的大脑,滔滔不绝地说着感谢院长的话。事后,周聪回到了自己办公室之后,回想起之前刚才的话,觉得客套话也不过如此嘛,这有什么,他也能说嘛。他也回想起自己说过的非常不着边际的表扬,现在想想就脸红,但是院长都没有脸红,又有什么呢。当时说的很自然,听的也很自然。他对自己都有全新的认识了。

院长还给周聪透露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如果现在正在合作的这篇文章能在国外发表的话,院长就会帮周聪争取破格晋升正教授的机会。周聪知道,院长能这么讲,那他就肯定能做到。因此,下面就需要他全力来修改这篇文论,并且做好投稿事宜。

得到副教授已经评上了消息之后,周聪到了下午想起来了给他太太发了一条微信,告诉了她这个结果。她太太也很高兴,问他几点下班,晚上做几个好菜庆祝庆祝。周聪说周末再庆祝吧,他晚上还要找人谈谈事情。

周聪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了他的导师,导师也祝贺了周聪,表示周聪是他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周聪也想找人分享这个信息,他想到已经有好久没有见到成舟了,就问问成舟喝不喝一杯。成舟一听到周聪的消息,赶紧让周聪去他的四合院,请阿姨好好准备几道精致的菜品,晚上和周聪喝一杯。

到了成舟的四合院,成舟看到几个穿着职业装的男女进进出出,来听成舟的指示,他一时竟有些恍惚。成舟就短短时间没见就蜕变成了一个大老板了,这些年轻男女的外形都非常好,周聪天天在学校接触的都是一群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要么不修边幅,要么穿着朴素一看就是知识分子,要么就极其油腻,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样子,完全就是一个小包工头样子。像这样精神干练的职业装年轻人,周聪见得很少,只在电视上见过,周聪判断成舟非常成功了,应该都是成功企业家了。

阿姨做了好几道精致的菜肴,就周聪和成舟两人,小成也自觉离开了。两人是同学多年,而且毕业之后在bj见的次数也不多,周聪总是忙于做研究,他认为只有文章才是他在这个城市立足的前提条件。再加上周聪这人本来就不喜欢参加正式聚会,在聚会场合上的吹捧让他感觉到虚伪,尴尬。而成舟和马梁来往更多,他们相互帮忙,站台,成舟俨然就是bj这座城市的主人,和三教九流之人都能打成一片。

但是周聪和成舟他们都是对方到bj之后最先见到的人之一,而且同一个宿舍待了四年,相识于微末,因此尽管性格上有差异,做的工作也不同,但是两人都能相互聊到一起。周聪本是个聪明早慧的人,很多事情一下就能看到实质。但是,他此时迷茫了。与其说是在对未来进行规划,朝着希望奋勇前进,还不如说是被推着走,被有形的、无形的力量推着走。他要做研究,但是也要关心文章发表在哪里,找谁做合作者。他既要给学生讲课,但是他太太也逼着他经常去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办公室走动。他几乎一年四季无休,但是却无力靠自己的能力买房,还住着岳父岳母给买的房子,他连孩子报什么补习班都要精打细算。这和他小时候对bj的期望或者对他的未来的展望是不同的。在他的期望中,他就是那个闭关苦练绝世神功的大侠,一朝出关,赢得万人敬仰。但是,现在他在老家人口中是成功的代表,堂堂重点大学的副教授,是可以上当地县志的成功人物。可他却非常迷茫,在学校也就刚刚脱离温饱,光荣告别青椒俱乐部,可以招收研究生了。离开学校,就什么都不是了,和bj大街上那一大众行色匆匆的人没有两样。他甚至认为他还不如一个出租车司机,工作的时候自由自在,享受操控的感觉,被人需要,乘客下车时都会礼貌地谢谢他。晚上回家也不用再操心研究的进展,回家之后享受着家庭的欢乐,老婆准备了一桌子菜来缓解他白日的劳累,和孩子还可以玩玩游戏,其乐融融。可现在呢?他有无数的论文要看,有无数的作业要改,还要去推导那些随时可能卡壳的公式,每天都有一根紧张的弦拉得紧紧的。他很担忧,只有一松手,他现在的这点可怜的收获也会随之而去。现在是副教授,如果没有文章了,也就副教授止步了。工资也是几乎不会再涨了,会不会被学校开除也犹未可知。如果是那样,他又得从县志被拿下去了。回家之后,还可能遇到太太的白眼,骂他不求上进。儿子估计也会变得更加孤僻,会不会拿正眼瞧他?周聪经常在夜里惊醒,他从来没有梦到过bj的事情,所有的梦境都是小时候在老家的样子。按理说,他在bj也这么多年了,生活也更丰富多彩,但是他还是只会梦到老家,但是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使得他突然紧张,并随之而惊醒。

成舟宽慰着周聪,他用来给客户胡诌的各种佛经、国学等等经过他一通暴改之后,倒也让周聪说不出来漏洞在哪里。周聪满脑子都是他的课题,各种函数,各种经典论文,对除此之外的东西看的不多。他很佩服成舟,既把生意做得很大,而且也是博学之人,能把各种国学进行现代化的阐释。成舟把周聪的困境简要总结为担心阶层滑落。周聪通过自己的努力,到bj来读大学了,而且进了一所重点大学教书,还评上副教授,正教授也是指日可待,也把家安在了bj,这就是很了不起的阶层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对周聪这种农家孩子是很了不起的跨越,即使对他们县和市里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一步登天。周聪想想也是,他的高中老师、校长的孩子都还在当地工作,也未能在省会城市更何况bj站稳脚跟。

成舟认为周聪的无力感主要是来自于家庭的滋养太少,什么事情都要靠他一己之力。在bj这样一座顶尖人才扎堆的地方,还想出类拔萃本身就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事情。如果家庭有足够的滋养,那才会更加从容。人家马梁就从来没有这种感觉,bj、上海进退自如,活得极其潇洒。这两年bj雾霾严重,马梁就直接待在老家的时间更多。可他成舟和周聪就不得不在这待着,一天也不敢离开。马梁离开之后想回来随时可以回来,而他们俩想回来就要重新脱一次皮。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他具体的业务是什么,只是开玩笑地说干了一点皮包公司生意,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他的生意又不如周聪那样的生意好,周聪只需要一台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其他的条件多了也白费。但是,他的生意就必须要有排场,租住豪华的办公室,聘请这些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还得给他们定做高档面料的职业装,这些还真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工作的必需品。如果也像周聪那样,他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更多他的事情,如果周聪只是偶尔惊醒的话,那成舟几乎每天都是在火山口,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不知道哪里就爆发了难以解决的雷。因此,成舟不敢结婚,连房子都过户给了亲戚,他不知道他的生意哪天就做不下去了。这种就好像已经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已经押到了刑场,只是不知道身后的子弹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打过来。白天还好,成舟的访客络绎不绝,他总能和大家谈笑风生。但是到了夜晚,独自一人的时候,一种恐惧感总是完全包围了他。看书是看不进去的,只有靠着小酒和打着电子游戏才能暂时忘却这种烦恼。但是,这种烦恼就像地下的竹笋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来,这也导致了他经常晚上突然惊醒。

成舟现在已经确定弥补不了缺口了,而且这个缺口还在快速放大,这就是影子银行这类生意的特点,杠杆很大,会大幅放大各种风险。在年中股灾之后,愿意借钱给成舟的人就越来越少,这些人要么是自己背着家人炒股亏了大钱,必须把别的投资往回收,否则家里就会鸡犬不宁。要么就是经过股灾之后,全社会都在讨论跑路、股灾,大家也都很小心了。即使把钱放在银行利息很低,不少投资者也会认为这比把钱借给民间借贷机构更安全。成舟苦力支撑,拆东墙补西墙,但是奈何窟窿太大,两只手要同时按住五个瓢,这已经不可能了。成舟也不知道他的最后一击会来自于哪里。当然,我们也很难知道成舟究竟在想什么。还在幻想绝地求生,还是在幻想天降甘露?

马梁此时也基本陷入了绝境。煤矿已经停止运营了,煤价继续下跌,全行业都在亏损,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起来是个未知数。马梁爷爷去世了,马梁父亲也确实接受了调查,不过只是违规,并没有违纪,只是降级处理了。因此,也不能算之前的传言完全是谣言。马梁的东方公司也基本只剩下空壳了,他唯一值钱的资产就是煤矿了,至少这是货真价实的黑金,只要挖出来就能卖钱,只不过现在煤价太低,挖得越多亏得越多。

马梁此时已经无心经营了,他本来就不擅长煤矿,之前是靠他的合伙人来定经营战略。现在合伙人也被抓起来了,如果贸然再去找一个合伙人,完全有可能被骗了还在帮别人数钱。马梁到bj专程去拜访李总,李总认识到朋友多,信息也多,马梁在迷茫之时总是喜欢去向李总请教。李总受惠于马梁爷爷,在马梁父亲出事之后也没有避而远之,他还是把马梁当作恩人的后代予以照料。

李总说根据他的经验,当一个行业出现现在这样的全行业亏损之后必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整合。要么是市场化的手段,要么就会是行政的手段。在一些制造业或者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手段就能起作用,优胜劣汰,一些弱小的企业自然会被兼并重组。但是,煤矿这种资源性行业是很难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进行产业整合的,必定会借助行政的手段。煤矿的参与者众多,既有央企,又有省属国企,民企集团,还有很多产量很低的个人矿。这些个人矿和民营矿的经营都非常野蛮,环境破坏大,资源浪费严重,也有不少人的煤矿来路不正。因此,这个行业肯定会进行行业整合,不少煤矿会被强行关停。

如果满产之后,马梁的煤矿倒不会是那种小微矿,但是也处于危险边缘,产量也没有大到安全无虞的地步。如果正常情况下,还不至于会被关停。但是,现在比较微妙的地方在于马梁的矿既是个体矿,而且还牵涉到了一桩腐败案。如果要被强行关停也不是没有可能。李总的建议是趁着还没有开始行业整顿的时候,找一家靠谱的企业把矿转让出去,至少还能把本金收回来。马梁同意了这个方案,他本身也无心经营了。煤矿经营不比一般的企业经营,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人,一旦发生了大型矿难,那煤老板就可能就真的会颗粒无收,而且还可能会坐牢,这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生意。

李总动用了他的资源,多方托人,终于找到了一家国有企业来收购这家矿。本来这家国有企业也是在逆势扩张,趁着行业低迷期并入更多的资产。如果行业好转,投资的回报就非常高。李总和这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很熟悉,对方的开价也算合理,没有拼命压价。如果拼命压价的话,马梁也没有任何办法,要么接受,要么就得硬扛,接受命运的最终安排。经过谈判之后,马梁收回了投资,利润倒不是太大。但是,不亏钱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一旦关停并转之后,不少小型个体矿可能是一分钱也收不到的。

马梁按照事先承诺的股份比例,把利润部分给他合伙人的部分也留了出来,单独放在了一个账户,交给了合伙人家属。合伙人的家属感激涕零,马梁没有把相关的利润全吞了,而是按照比例分给他们。他们也表达了愧疚,因为合伙人被抓,使得马梁的煤矿不得不转手。但是,这笔钱确实也帮助了合伙人一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至少孩子的学费是有了着落。

马梁拿到钱之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现在对做生意已经有了不少倦怠。看着爷爷离世,父亲被降职,不少之前经常登门拜访的故人都躲得远远的,像李总这样还不离不弃的人是少之又少。这笔钱虽然不能保马梁世代荣华富贵,但是只要不随意浪费,这辈子也都够了。在不少人眼里,马梁此时就是多金的砖石王老五。但是,马梁却觉得他一事无成。他现在所享有的财产很多都不是靠他自己白手起家赚来的,都或多或少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关。有的时候,这种家族背景就像核武器一样,不需要真用,但是只要有,就能发挥很大的威力。马梁真正用上他的家族背景的地方可能还是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要是按照他的高考分数,他是上不了这所大学的。找工作也确实用到了家庭背景,父亲亲自出面了。可后来很多机会,父亲都没有出面,甚至他都没有亲自出面就办成了。他也知道,虽然他父亲或者爷爷没有亲自出面,但是要是没有这个后盾的话,仅凭他是做不成的。所以,后面成舟帮他总结出了社会资源的核武器威慑理论,可以不用,但是要有。

但是周聪和成舟他们都是对方到bj之后最先见到的人之一,而且同一个宿舍待了四年,相识于微末,因此尽管性格上有差异,做的工作也不同,但是两人都能相互聊到一起。周聪本是个聪明早慧的人,很多事情一下就能看到实质。但是,他此时迷茫了。与其说是在对未来进行规划,朝着希望奋勇前进,还不如说是被推着走,被有形的、无形的力量推着走。他要做研究,但是也要关心文章发表在哪里,找谁做合作者。他既要给学生讲课,但是他太太也逼着他经常去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办公室走动。他几乎一年四季无休,但是却无力靠自己的能力买房,还住着岳父岳母给买的房子,他连孩子报什么补习班都要精打细算。这和他小时候对bj的期望或者对他的未来的展望是不同的。在他的期望中,他就是那个闭关苦练绝世神功的大侠,一朝出关,赢得万人敬仰。但是,现在他在老家人口中是成功的代表,堂堂重点大学的副教授,是可以上当地县志的成功人物。可他却非常迷茫,在学校也就刚刚脱离温饱,光荣告别青椒俱乐部,可以招收研究生了。离开学校,就什么都不是了,和bj大街上那一大众行色匆匆的人没有两样。他甚至认为他还不如一个出租车司机,工作的时候自由自在,享受操控的感觉,被人需要,乘客下车时都会礼貌地谢谢他。晚上回家也不用再操心研究的进展,回家之后享受着家庭的欢乐,老婆准备了一桌子菜来缓解他白日的劳累,和孩子还可以玩玩游戏,其乐融融。可现在呢?他有无数的论文要看,有无数的作业要改,还要去推导那些随时可能卡壳的公式,每天都有一根紧张的弦拉得紧紧的。他很担忧,只有一松手,他现在的这点可怜的收获也会随之而去。现在是副教授,如果没有文章了,也就副教授止步了。工资也是几乎不会再涨了,会不会被学校开除也犹未可知。如果是那样,他又得从县志被拿下去了。回家之后,还可能遇到太太的白眼,骂他不求上进。儿子估计也会变得更加孤僻,会不会拿正眼瞧他?周聪经常在夜里惊醒,他从来没有梦到过bj的事情,所有的梦境都是小时候在老家的样子。按理说,他在bj也这么多年了,生活也更丰富多彩,但是他还是只会梦到老家,但是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使得他突然紧张,并随之而惊醒。

成舟宽慰着周聪,他用来给客户胡诌的各种佛经、国学等等经过他一通暴改之后,倒也让周聪说不出来漏洞在哪里。周聪满脑子都是他的课题,各种函数,各种经典论文,对除此之外的东西看的不多。他很佩服成舟,既把生意做得很大,而且也是博学之人,能把各种国学进行现代化的阐释。成舟把周聪的困境简要总结为担心阶层滑落。周聪通过自己的努力,到bj来读大学了,而且进了一所重点大学教书,还评上副教授,正教授也是指日可待,也把家安在了bj,这就是很了不起的阶层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对周聪这种农家孩子是很了不起的跨越,即使对他们县和市里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一步登天。周聪想想也是,他的高中老师、校长的孩子都还在当地工作,也未能在省会城市更何况bj站稳脚跟。

成舟认为周聪的无力感主要是来自于家庭的滋养太少,什么事情都要靠他一己之力。在bj这样一座顶尖人才扎堆的地方,还想出类拔萃本身就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事情。如果家庭有足够的滋养,那才会更加从容。人家马梁就从来没有这种感觉,bj、上海进退自如,活得极其潇洒。这两年bj雾霾严重,马梁就直接待在老家的时间更多。可他成舟和周聪就不得不在这待着,一天也不敢离开。马梁离开之后想回来随时可以回来,而他们俩想回来就要重新脱一次皮。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他具体的业务是什么,只是开玩笑地说干了一点皮包公司生意,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他的生意又不如周聪那样的生意好,周聪只需要一台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其他的条件多了也白费。但是,他的生意就必须要有排场,租住豪华的办公室,聘请这些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还得给他们定做高档面料的职业装,这些还真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工作的必需品。如果也像周聪那样,他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更多他的事情,如果周聪只是偶尔惊醒的话,那成舟几乎每天都是在火山口,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不知道哪里就爆发了难以解决的雷。因此,成舟不敢结婚,连房子都过户给了亲戚,他不知道他的生意哪天就做不下去了。这种就好像已经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已经押到了刑场,只是不知道身后的子弹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打过来。白天还好,成舟的访客络绎不绝,他总能和大家谈笑风生。但是到了夜晚,独自一人的时候,一种恐惧感总是完全包围了他。看书是看不进去的,只有靠着小酒和打着电子游戏才能暂时忘却这种烦恼。但是,这种烦恼就像地下的竹笋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来,这也导致了他经常晚上突然惊醒。

成舟现在已经确定弥补不了缺口了,而且这个缺口还在快速放大,这就是影子银行这类生意的特点,杠杆很大,会大幅放大各种风险。在年中股灾之后,愿意借钱给成舟的人就越来越少,这些人要么是自己背着家人炒股亏了大钱,必须把别的投资往回收,否则家里就会鸡犬不宁。要么就是经过股灾之后,全社会都在讨论跑路、股灾,大家也都很小心了。即使把钱放在银行利息很低,不少投资者也会认为这比把钱借给民间借贷机构更安全。成舟苦力支撑,拆东墙补西墙,但是奈何窟窿太大,两只手要同时按住五个瓢,这已经不可能了。成舟也不知道他的最后一击会来自于哪里。当然,我们也很难知道成舟究竟在想什么。还在幻想绝地求生,还是在幻想天降甘露?

马梁此时也基本陷入了绝境。煤矿已经停止运营了,煤价继续下跌,全行业都在亏损,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起来是个未知数。马梁爷爷去世了,马梁父亲也确实接受了调查,不过只是违规,并没有违纪,只是降级处理了。因此,也不能算之前的传言完全是谣言。马梁的东方公司也基本只剩下空壳了,他唯一值钱的资产就是煤矿了,至少这是货真价实的黑金,只要挖出来就能卖钱,只不过现在煤价太低,挖得越多亏得越多。

马梁此时已经无心经营了,他本来就不擅长煤矿,之前是靠他的合伙人来定经营战略。现在合伙人也被抓起来了,如果贸然再去找一个合伙人,完全有可能被骗了还在帮别人数钱。马梁到bj专程去拜访李总,李总认识到朋友多,信息也多,马梁在迷茫之时总是喜欢去向李总请教。李总受惠于马梁爷爷,在马梁父亲出事之后也没有避而远之,他还是把马梁当作恩人的后代予以照料。

李总说根据他的经验,当一个行业出现现在这样的全行业亏损之后必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整合。要么是市场化的手段,要么就会是行政的手段。在一些制造业或者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手段就能起作用,优胜劣汰,一些弱小的企业自然会被兼并重组。但是,煤矿这种资源性行业是很难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进行产业整合的,必定会借助行政的手段。煤矿的参与者众多,既有央企,又有省属国企,民企集团,还有很多产量很低的个人矿。这些个人矿和民营矿的经营都非常野蛮,环境破坏大,资源浪费严重,也有不少人的煤矿来路不正。因此,这个行业肯定会进行行业整合,不少煤矿会被强行关停。

如果满产之后,马梁的煤矿倒不会是那种小微矿,但是也处于危险边缘,产量也没有大到安全无虞的地步。如果正常情况下,还不至于会被关停。但是,现在比较微妙的地方在于马梁的矿既是个体矿,而且还牵涉到了一桩腐败案。如果要被强行关停也不是没有可能。李总的建议是趁着还没有开始行业整顿的时候,找一家靠谱的企业把矿转让出去,至少还能把本金收回来。马梁同意了这个方案,他本身也无心经营了。煤矿经营不比一般的企业经营,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人,一旦发生了大型矿难,那煤老板就可能就真的会颗粒无收,而且还可能会坐牢,这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生意。

李总动用了他的资源,多方托人,终于找到了一家国有企业来收购这家矿。本来这家国有企业也是在逆势扩张,趁着行业低迷期并入更多的资产。如果行业好转,投资的回报就非常高。李总和这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很熟悉,对方的开价也算合理,没有拼命压价。如果拼命压价的话,马梁也没有任何办法,要么接受,要么就得硬扛,接受命运的最终安排。经过谈判之后,马梁收回了投资,利润倒不是太大。但是,不亏钱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一旦关停并转之后,不少小型个体矿可能是一分钱也收不到的。

马梁按照事先承诺的股份比例,把利润部分给他合伙人的部分也留了出来,单独放在了一个账户,交给了合伙人家属。合伙人的家属感激涕零,马梁没有把相关的利润全吞了,而是按照比例分给他们。他们也表达了愧疚,因为合伙人被抓,使得马梁的煤矿不得不转手。但是,这笔钱确实也帮助了合伙人一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至少孩子的学费是有了着落。

马梁拿到钱之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现在对做生意已经有了不少倦怠。看着爷爷离世,父亲被降职,不少之前经常登门拜访的故人都躲得远远的,像李总这样还不离不弃的人是少之又少。这笔钱虽然不能保马梁世代荣华富贵,但是只要不随意浪费,这辈子也都够了。在不少人眼里,马梁此时就是多金的砖石王老五。但是,马梁却觉得他一事无成。他现在所享有的财产很多都不是靠他自己白手起家赚来的,都或多或少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关。有的时候,这种家族背景就像核武器一样,不需要真用,但是只要有,就能发挥很大的威力。马梁真正用上他的家族背景的地方可能还是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要是按照他的高考分数,他是上不了这所大学的。找工作也确实用到了家庭背景,父亲亲自出面了。可后来很多机会,父亲都没有出面,甚至他都没有亲自出面就办成了。他也知道,虽然他父亲或者爷爷没有亲自出面,但是要是没有这个后盾的话,仅凭他是做不成的。所以,后面成舟帮他总结出了社会资源的核武器威慑理论,可以不用,但是要有。

但是周聪和成舟他们都是对方到bj之后最先见到的人之一,而且同一个宿舍待了四年,相识于微末,因此尽管性格上有差异,做的工作也不同,但是两人都能相互聊到一起。周聪本是个聪明早慧的人,很多事情一下就能看到实质。但是,他此时迷茫了。与其说是在对未来进行规划,朝着希望奋勇前进,还不如说是被推着走,被有形的、无形的力量推着走。他要做研究,但是也要关心文章发表在哪里,找谁做合作者。他既要给学生讲课,但是他太太也逼着他经常去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办公室走动。他几乎一年四季无休,但是却无力靠自己的能力买房,还住着岳父岳母给买的房子,他连孩子报什么补习班都要精打细算。这和他小时候对bj的期望或者对他的未来的展望是不同的。在他的期望中,他就是那个闭关苦练绝世神功的大侠,一朝出关,赢得万人敬仰。但是,现在他在老家人口中是成功的代表,堂堂重点大学的副教授,是可以上当地县志的成功人物。可他却非常迷茫,在学校也就刚刚脱离温饱,光荣告别青椒俱乐部,可以招收研究生了。离开学校,就什么都不是了,和bj大街上那一大众行色匆匆的人没有两样。他甚至认为他还不如一个出租车司机,工作的时候自由自在,享受操控的感觉,被人需要,乘客下车时都会礼貌地谢谢他。晚上回家也不用再操心研究的进展,回家之后享受着家庭的欢乐,老婆准备了一桌子菜来缓解他白日的劳累,和孩子还可以玩玩游戏,其乐融融。可现在呢?他有无数的论文要看,有无数的作业要改,还要去推导那些随时可能卡壳的公式,每天都有一根紧张的弦拉得紧紧的。他很担忧,只有一松手,他现在的这点可怜的收获也会随之而去。现在是副教授,如果没有文章了,也就副教授止步了。工资也是几乎不会再涨了,会不会被学校开除也犹未可知。如果是那样,他又得从县志被拿下去了。回家之后,还可能遇到太太的白眼,骂他不求上进。儿子估计也会变得更加孤僻,会不会拿正眼瞧他?周聪经常在夜里惊醒,他从来没有梦到过bj的事情,所有的梦境都是小时候在老家的样子。按理说,他在bj也这么多年了,生活也更丰富多彩,但是他还是只会梦到老家,但是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使得他突然紧张,并随之而惊醒。

成舟宽慰着周聪,他用来给客户胡诌的各种佛经、国学等等经过他一通暴改之后,倒也让周聪说不出来漏洞在哪里。周聪满脑子都是他的课题,各种函数,各种经典论文,对除此之外的东西看的不多。他很佩服成舟,既把生意做得很大,而且也是博学之人,能把各种国学进行现代化的阐释。成舟把周聪的困境简要总结为担心阶层滑落。周聪通过自己的努力,到bj来读大学了,而且进了一所重点大学教书,还评上副教授,正教授也是指日可待,也把家安在了bj,这就是很了不起的阶层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对周聪这种农家孩子是很了不起的跨越,即使对他们县和市里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一步登天。周聪想想也是,他的高中老师、校长的孩子都还在当地工作,也未能在省会城市更何况bj站稳脚跟。

成舟认为周聪的无力感主要是来自于家庭的滋养太少,什么事情都要靠他一己之力。在bj这样一座顶尖人才扎堆的地方,还想出类拔萃本身就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事情。如果家庭有足够的滋养,那才会更加从容。人家马梁就从来没有这种感觉,bj、上海进退自如,活得极其潇洒。这两年bj雾霾严重,马梁就直接待在老家的时间更多。可他成舟和周聪就不得不在这待着,一天也不敢离开。马梁离开之后想回来随时可以回来,而他们俩想回来就要重新脱一次皮。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他具体的业务是什么,只是开玩笑地说干了一点皮包公司生意,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他的生意又不如周聪那样的生意好,周聪只需要一台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其他的条件多了也白费。但是,他的生意就必须要有排场,租住豪华的办公室,聘请这些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还得给他们定做高档面料的职业装,这些还真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工作的必需品。如果也像周聪那样,他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更多他的事情,如果周聪只是偶尔惊醒的话,那成舟几乎每天都是在火山口,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不知道哪里就爆发了难以解决的雷。因此,成舟不敢结婚,连房子都过户给了亲戚,他不知道他的生意哪天就做不下去了。这种就好像已经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已经押到了刑场,只是不知道身后的子弹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打过来。白天还好,成舟的访客络绎不绝,他总能和大家谈笑风生。但是到了夜晚,独自一人的时候,一种恐惧感总是完全包围了他。看书是看不进去的,只有靠着小酒和打着电子游戏才能暂时忘却这种烦恼。但是,这种烦恼就像地下的竹笋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来,这也导致了他经常晚上突然惊醒。

成舟现在已经确定弥补不了缺口了,而且这个缺口还在快速放大,这就是影子银行这类生意的特点,杠杆很大,会大幅放大各种风险。在年中股灾之后,愿意借钱给成舟的人就越来越少,这些人要么是自己背着家人炒股亏了大钱,必须把别的投资往回收,否则家里就会鸡犬不宁。要么就是经过股灾之后,全社会都在讨论跑路、股灾,大家也都很小心了。即使把钱放在银行利息很低,不少投资者也会认为这比把钱借给民间借贷机构更安全。成舟苦力支撑,拆东墙补西墙,但是奈何窟窿太大,两只手要同时按住五个瓢,这已经不可能了。成舟也不知道他的最后一击会来自于哪里。当然,我们也很难知道成舟究竟在想什么。还在幻想绝地求生,还是在幻想天降甘露?

马梁此时也基本陷入了绝境。煤矿已经停止运营了,煤价继续下跌,全行业都在亏损,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起来是个未知数。马梁爷爷去世了,马梁父亲也确实接受了调查,不过只是违规,并没有违纪,只是降级处理了。因此,也不能算之前的传言完全是谣言。马梁的东方公司也基本只剩下空壳了,他唯一值钱的资产就是煤矿了,至少这是货真价实的黑金,只要挖出来就能卖钱,只不过现在煤价太低,挖得越多亏得越多。

马梁此时已经无心经营了,他本来就不擅长煤矿,之前是靠他的合伙人来定经营战略。现在合伙人也被抓起来了,如果贸然再去找一个合伙人,完全有可能被骗了还在帮别人数钱。马梁到bj专程去拜访李总,李总认识到朋友多,信息也多,马梁在迷茫之时总是喜欢去向李总请教。李总受惠于马梁爷爷,在马梁父亲出事之后也没有避而远之,他还是把马梁当作恩人的后代予以照料。

李总说根据他的经验,当一个行业出现现在这样的全行业亏损之后必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整合。要么是市场化的手段,要么就会是行政的手段。在一些制造业或者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手段就能起作用,优胜劣汰,一些弱小的企业自然会被兼并重组。但是,煤矿这种资源性行业是很难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进行产业整合的,必定会借助行政的手段。煤矿的参与者众多,既有央企,又有省属国企,民企集团,还有很多产量很低的个人矿。这些个人矿和民营矿的经营都非常野蛮,环境破坏大,资源浪费严重,也有不少人的煤矿来路不正。因此,这个行业肯定会进行行业整合,不少煤矿会被强行关停。

如果满产之后,马梁的煤矿倒不会是那种小微矿,但是也处于危险边缘,产量也没有大到安全无虞的地步。如果正常情况下,还不至于会被关停。但是,现在比较微妙的地方在于马梁的矿既是个体矿,而且还牵涉到了一桩腐败案。如果要被强行关停也不是没有可能。李总的建议是趁着还没有开始行业整顿的时候,找一家靠谱的企业把矿转让出去,至少还能把本金收回来。马梁同意了这个方案,他本身也无心经营了。煤矿经营不比一般的企业经营,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人,一旦发生了大型矿难,那煤老板就可能就真的会颗粒无收,而且还可能会坐牢,这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生意。

李总动用了他的资源,多方托人,终于找到了一家国有企业来收购这家矿。本来这家国有企业也是在逆势扩张,趁着行业低迷期并入更多的资产。如果行业好转,投资的回报就非常高。李总和这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很熟悉,对方的开价也算合理,没有拼命压价。如果拼命压价的话,马梁也没有任何办法,要么接受,要么就得硬扛,接受命运的最终安排。经过谈判之后,马梁收回了投资,利润倒不是太大。但是,不亏钱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一旦关停并转之后,不少小型个体矿可能是一分钱也收不到的。

马梁按照事先承诺的股份比例,把利润部分给他合伙人的部分也留了出来,单独放在了一个账户,交给了合伙人家属。合伙人的家属感激涕零,马梁没有把相关的利润全吞了,而是按照比例分给他们。他们也表达了愧疚,因为合伙人被抓,使得马梁的煤矿不得不转手。但是,这笔钱确实也帮助了合伙人一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至少孩子的学费是有了着落。

马梁拿到钱之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现在对做生意已经有了不少倦怠。看着爷爷离世,父亲被降职,不少之前经常登门拜访的故人都躲得远远的,像李总这样还不离不弃的人是少之又少。这笔钱虽然不能保马梁世代荣华富贵,但是只要不随意浪费,这辈子也都够了。在不少人眼里,马梁此时就是多金的砖石王老五。但是,马梁却觉得他一事无成。他现在所享有的财产很多都不是靠他自己白手起家赚来的,都或多或少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关。有的时候,这种家族背景就像核武器一样,不需要真用,但是只要有,就能发挥很大的威力。马梁真正用上他的家族背景的地方可能还是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要是按照他的高考分数,他是上不了这所大学的。找工作也确实用到了家庭背景,父亲亲自出面了。可后来很多机会,父亲都没有出面,甚至他都没有亲自出面就办成了。他也知道,虽然他父亲或者爷爷没有亲自出面,但是要是没有这个后盾的话,仅凭他是做不成的。所以,后面成舟帮他总结出了社会资源的核武器威慑理论,可以不用,但是要有。

但是周聪和成舟他们都是对方到bj之后最先见到的人之一,而且同一个宿舍待了四年,相识于微末,因此尽管性格上有差异,做的工作也不同,但是两人都能相互聊到一起。周聪本是个聪明早慧的人,很多事情一下就能看到实质。但是,他此时迷茫了。与其说是在对未来进行规划,朝着希望奋勇前进,还不如说是被推着走,被有形的、无形的力量推着走。他要做研究,但是也要关心文章发表在哪里,找谁做合作者。他既要给学生讲课,但是他太太也逼着他经常去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办公室走动。他几乎一年四季无休,但是却无力靠自己的能力买房,还住着岳父岳母给买的房子,他连孩子报什么补习班都要精打细算。这和他小时候对bj的期望或者对他的未来的展望是不同的。在他的期望中,他就是那个闭关苦练绝世神功的大侠,一朝出关,赢得万人敬仰。但是,现在他在老家人口中是成功的代表,堂堂重点大学的副教授,是可以上当地县志的成功人物。可他却非常迷茫,在学校也就刚刚脱离温饱,光荣告别青椒俱乐部,可以招收研究生了。离开学校,就什么都不是了,和bj大街上那一大众行色匆匆的人没有两样。他甚至认为他还不如一个出租车司机,工作的时候自由自在,享受操控的感觉,被人需要,乘客下车时都会礼貌地谢谢他。晚上回家也不用再操心研究的进展,回家之后享受着家庭的欢乐,老婆准备了一桌子菜来缓解他白日的劳累,和孩子还可以玩玩游戏,其乐融融。可现在呢?他有无数的论文要看,有无数的作业要改,还要去推导那些随时可能卡壳的公式,每天都有一根紧张的弦拉得紧紧的。他很担忧,只有一松手,他现在的这点可怜的收获也会随之而去。现在是副教授,如果没有文章了,也就副教授止步了。工资也是几乎不会再涨了,会不会被学校开除也犹未可知。如果是那样,他又得从县志被拿下去了。回家之后,还可能遇到太太的白眼,骂他不求上进。儿子估计也会变得更加孤僻,会不会拿正眼瞧他?周聪经常在夜里惊醒,他从来没有梦到过bj的事情,所有的梦境都是小时候在老家的样子。按理说,他在bj也这么多年了,生活也更丰富多彩,但是他还是只会梦到老家,但是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使得他突然紧张,并随之而惊醒。

成舟宽慰着周聪,他用来给客户胡诌的各种佛经、国学等等经过他一通暴改之后,倒也让周聪说不出来漏洞在哪里。周聪满脑子都是他的课题,各种函数,各种经典论文,对除此之外的东西看的不多。他很佩服成舟,既把生意做得很大,而且也是博学之人,能把各种国学进行现代化的阐释。成舟把周聪的困境简要总结为担心阶层滑落。周聪通过自己的努力,到bj来读大学了,而且进了一所重点大学教书,还评上副教授,正教授也是指日可待,也把家安在了bj,这就是很了不起的阶层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对周聪这种农家孩子是很了不起的跨越,即使对他们县和市里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一步登天。周聪想想也是,他的高中老师、校长的孩子都还在当地工作,也未能在省会城市更何况bj站稳脚跟。

成舟认为周聪的无力感主要是来自于家庭的滋养太少,什么事情都要靠他一己之力。在bj这样一座顶尖人才扎堆的地方,还想出类拔萃本身就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事情。如果家庭有足够的滋养,那才会更加从容。人家马梁就从来没有这种感觉,bj、上海进退自如,活得极其潇洒。这两年bj雾霾严重,马梁就直接待在老家的时间更多。可他成舟和周聪就不得不在这待着,一天也不敢离开。马梁离开之后想回来随时可以回来,而他们俩想回来就要重新脱一次皮。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他具体的业务是什么,只是开玩笑地说干了一点皮包公司生意,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他的生意又不如周聪那样的生意好,周聪只需要一台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其他的条件多了也白费。但是,他的生意就必须要有排场,租住豪华的办公室,聘请这些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还得给他们定做高档面料的职业装,这些还真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工作的必需品。如果也像周聪那样,他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

成舟没有给周聪讲更多他的事情,如果周聪只是偶尔惊醒的话,那成舟几乎每天都是在火山口,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不知道哪里就爆发了难以解决的雷。因此,成舟不敢结婚,连房子都过户给了亲戚,他不知道他的生意哪天就做不下去了。这种就好像已经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已经押到了刑场,只是不知道身后的子弹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打过来。白天还好,成舟的访客络绎不绝,他总能和大家谈笑风生。但是到了夜晚,独自一人的时候,一种恐惧感总是完全包围了他。看书是看不进去的,只有靠着小酒和打着电子游戏才能暂时忘却这种烦恼。但是,这种烦恼就像地下的竹笋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来,这也导致了他经常晚上突然惊醒。

成舟现在已经确定弥补不了缺口了,而且这个缺口还在快速放大,这就是影子银行这类生意的特点,杠杆很大,会大幅放大各种风险。在年中股灾之后,愿意借钱给成舟的人就越来越少,这些人要么是自己背着家人炒股亏了大钱,必须把别的投资往回收,否则家里就会鸡犬不宁。要么就是经过股灾之后,全社会都在讨论跑路、股灾,大家也都很小心了。即使把钱放在银行利息很低,不少投资者也会认为这比把钱借给民间借贷机构更安全。成舟苦力支撑,拆东墙补西墙,但是奈何窟窿太大,两只手要同时按住五个瓢,这已经不可能了。成舟也不知道他的最后一击会来自于哪里。当然,我们也很难知道成舟究竟在想什么。还在幻想绝地求生,还是在幻想天降甘露?

马梁此时也基本陷入了绝境。煤矿已经停止运营了,煤价继续下跌,全行业都在亏损,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起来是个未知数。马梁爷爷去世了,马梁父亲也确实接受了调查,不过只是违规,并没有违纪,只是降级处理了。因此,也不能算之前的传言完全是谣言。马梁的东方公司也基本只剩下空壳了,他唯一值钱的资产就是煤矿了,至少这是货真价实的黑金,只要挖出来就能卖钱,只不过现在煤价太低,挖得越多亏得越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