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已至,营中时不时走过一队面容疲惫的士卒,准备回营休息。
王镇只准备全力收拢流民,第二天开始就要根据营中流民人数和收拢流民的速度进一步推断。
接下来,前期是根据情况,可能会分批次安排人手去各处修建新的粮仓。
这是裴耀卿改革漕运计划里的一环。
至于说兴修水利和改善关中水土流失情况之类的事,暂且只能全部往后推迟,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了,本身就饥寒交迫的流民们很难在这种大规模的冬日集体劳动中存活。
王镇也终于意识到赡养一千流民和一千军队的区别。
他上次带兵出征的时候,兵甲弓弩是朝廷配给的,军中基本饷粮是朝廷和太平公主等人承担的,犒赏是太平公主承担的,大量马匹是太平公主承担的,还有......
嗯,反正王镇属于那种花钱大手大脚的主儿。
太平公主知道他在西面干的不错,有了大笔的盈余,不仅不再给王镇供奶,反过来每天看到王镇时候都要拿欠债的事噎他。
这次,也是王镇第一次全头全尾用自己的钱办事。
那花钱的速度可比外头风吹的都快,王镇看到账目时,心里比外头的天都冷。
“后营里昨天是专门把钱粮当饭吃的?”
他忍不住问道:“怎么花的这么快?”
“您要事情办的快嘛。”
“可是这也太......”
“您就说快不快吧。”
“好,你继续。”
裴耀卿有些不好意思,张九龄入城办事,后营的账目是他在帮忙代管,第一次用这么富裕的开销,裴耀卿还以为王镇不缺钱,但凡是钱能解决的地方,干脆就用钱来解决。
譬如说今夜的粮食都是这两天紧急采买的,一大笔堪称海量的粮食,长安城内的粮商倒是没敢抬价,但是临时调动这么多粮食过来,他们也得多少赚一点。
反正,有可能磨蹭的地方,把钱融进去当润滑油,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除此之外,城门守军要打点,底下的衙门要打点,十二卫兵马里的军将士卒们倒是碍于王镇的身份,不敢直接开口索要,但你这次不给人家好处,同僚们之后就算愿意再呼应你,可手底下的士卒们就不一定了。
下雨天的时候,能汇聚到你伞底下的,都是怕淋雨的人,你若是把伞一收,还有谁会往你跟前凑?
“陆象先那边在管组织流民入营安身的事,倒是不好再兼顾你这边。”王镇有些犯愁。
李隆基先前有句话说的没错,王镇这边其他的都能含糊应付过去,但唯独干练官吏确实是急缺。
原本业务能力强的张九龄一直在长安城内办事,张说宋璟他们不适合在这时候掺和进来,其余的,能在王镇手底下帮忙做事的文吏,无非就是裴耀卿,还有刚忽悠来的陆象先。
听说陆公连夜爬下床过来帮忙,确实是好人。
此外,也就是数十名原本就在军中的文吏,但一个个也都是能力有限,写文书可以,组织力一般。
“而且还有一件事,我倒是想问问你的意见。”
王镇开口道:“流民眼见着越聚越多,一天天人吃马嚼,粮食消耗都是海量,就算今年我四处筹措钱粮,能全力供养他们,但总不可能供养他们一辈子。”
“大将军不是准备让他们去开漕运么?”
“这天寒地冻的,要是走得远,你准备让多少人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