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白日的喧嚣和夜间的死寂往往形成鲜明对比,裴耀卿曾好奇过如果是乞丐的话,这些人白天就无处可去,晚上又该去哪儿安身?
晚上在街面上行走的话,一旦被差役和巡逻的士卒抓到,那可是要挨板子的。
他有一次曾跟朋友聊过这话,后者只是对他笑笑,说他实在闲的没事不如去青楼逛逛。
但朋友的讥讽并不能打消裴耀卿救扶平民百姓的愿景,只可惜他被调入了相王府,而相王府十几年前的时候,头顶始终被一块名为武则天的巨大阴影笼罩。
曾经有两名官员私底下拜谒相王,随后就被武则天一路贬谪;后者更是听信婢女的一句谗言,不由分说,直接把相王的两个妃子召入宫中扑杀,两个皇嗣妃十几年来尸骨无踪。
作为相王府属官,裴耀卿觉得自己过去十几年的经历已经算是对得起相王了,后者对自己从未有过任何较大的帮助和提携,相反,自己十多年纹丝不动的仕途,则全都是因为后者。
自己现在是为了救流民,替朝廷效命,不能算是...背叛。
裴耀卿看了一眼自己的住处,心里还算满意,随即王镇那边又派人给他送来了一些细软,直接把这儿的院子送给了裴耀卿,同时保证会帮裴耀卿把他家人送过来。
他现在准备出门走走。
刚到门口,他就看见一名手里捧着衣服和钱的年轻军官,但片刻后裴耀卿就意识到对方不是来给自己送东西的。
李林甫正在整理手中的东西,看见裴耀卿出来,他立刻走上前,讨好道:“先生这是准备出去?”
“嗯,出去走走。”
裴耀卿随口说了一句,忽然看向李林甫,问道:“你知不知道长安什么地方有乞儿?”
“先生这是?”
“我想去看看。”
裴耀卿语气虽然客气,但他觉得没必要跟眼前这个年轻军官过多解释些什么,反正周围人一直都讥笑他泛滥的同情心,裴耀卿不想再让这个年轻军官在心里又嘲笑自己一遍。
李林甫点点头,他早年经历也算曲折,虽然是李唐宗室支系,但武则天当朝时,这身份可算不上尊贵,只是随后先帝李显当国,李林甫的宗室身份才算有了点用处,让他得以入京,入了千牛卫做小官。
如果照着这脉络走,那他以后大概能在朝中混一份小官,安闲度日倒是绰绰有余。
但李林甫还有个名叫姜皎的舅舅,在润州做官,与李隆基交好,随着后续一系列事情发生,姜皎走了李隆基的门路,在王镇率军回京后,把外甥调任到左骁卫中做小校。
只能说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有人觉得王镇迟早要完,有人觉得王镇是炙手可热,但对于李林甫来说,他只有听从长辈安排。
左骁卫军中排外现象严重,尤其是那五千人屯营里,大部分人原本出身万骑飞骑,自觉同气连枝,对李林甫这种靠关系临时进来的自然是怎么都看不上眼。
李林甫心里其实很羡慕裴耀卿这种人,后者顿挫十几年,现在毕竟是有了机会。
自己却才二十多岁,不知道以后还要熬多久呢。
他跟王宅门前的几名同僚说明了一下情况,随即带着裴耀卿动身。
驴车载着裴耀卿,一路缓慢前行,李林甫对长安的路很熟悉,虽说裴耀卿想去看看长安乞儿是什么样子,但李林甫心里只觉得前者是吃饱了撑的。
驴车没去附近的东市,而是朝着西市的方向一路缓缓前行,途中路过延康坊,裴耀卿掀起车帘,隐隐看到里面的佛寺,开口问道:
“今年饥民又多了,为何佛门前没有一个人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