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
朱棣坐直身子,一点点将自身姿态摆正,眼睛一眨不眨的,不愿错过天幕上的任何信息。
毕竟此次出现的人物,乃是大明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
瞧着朱棣这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朱高煦不耐地撇撇嘴,“哼,这有什么好看的。
以咱的本事,未来是一定能获得开平王那样的战功,成为战力最强的武将。
到了那个时候,想要让咱出去打仗,必须得求着咱。
不然,想都别想!”
当朱高煦话语落下的那一刻,始终天幕的朱棣,猛地变换目光,凌厉的眼神直直盯着汉王。
一父一子,就这样看着,两人都还没率先开口。
实际上,朱高煦此刻的内心,正如热锅上蹦哒的蚂蚁,老头子的注意力一直在天幕上,怎么会注意到咱的动作?
真是太特么的奇怪了。
敌不动我不动,咱要等老头子先说话,再做出反应。
这时候的朱棣可没有太多耐心,嘴角一动:“老二,你给咱趴下!”
啊?
朱高煦再大嘴巴,怔怔地站在原地,不,不是,你这说的是什么话?
咱再怎么说,好歹也是个王爷,之前犯了错,当众挨打也就罢了。
你这好端端地,要咱趴下,咱不服!
艰难地立直身体,朱高煦嘴硬:“老头子,我没有说错,为何要趴下。”
“嘿嘿,好玩儿,真好玩!”保持看戏状态的朱瞻基,拍手说道。
不管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亲爱的二叔依旧是这么勇,永远选择与爷爷对着干,不会改变!
不耐烦的朱棣瞪了朱瞻基一眼,随即道:“大孙子,你还在愣着做甚。
接下来的事,交给你了。”
应对朝堂上的某些大臣,朱棣还会稍微动一下脑筋,但要对付这老二,所用的方式,越简单粗暴越好。
很多的时候,自己甚至是,根本不用亲自动手。
朱瞻基对着朱棣道:“爷爷说的话,孙子明白的。”
朱棣满意地点头,目光还停留在朱高煦身上,想要继续看看,接下来事情的发展。
相比于令人头疼的朱高煦,朱瞻基令人满意的一点,那就是听话。
老二这家伙也是,对常遇春这样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劳的名将不敬,是时候再给他点厉害瞧瞧了。
双手一扭动,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朱瞻基一步步朝朱高煦走去。
“我亲爱的二叔,爷爷说的话,你也是听到了。
让我来想想,应该要怎么完成爷爷的要求。”
朱高煦不再去看朱棣,恨恨地说:“你又要干什么,大侄子你好好地想想,咱最近没有招惹你吧。
现下的这时候,你不能公报私仇!”
听得这话,年幼的朱瞻基故作无辜地摇了摇脑袋,不解地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二叔你做错了事,我来帮你改正,这又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从身份上而言,我也是你的老师,有这个责任。”
越是往下说,朱瞻基就越是正义凛然,俨然是师父为了自己学生,操碎了心的样子。
即便是这样子,太孙朱瞻基的脸上还保有一丝无辜,让人内心中升不出半分抗拒。
当然了,并不包括朱高煦。
汉王:“……”
朱高煦很想质问朱瞻基,老头子是让你教导咱读书,这没错,咱也不会否认。
你特娘的,你扪心自问,这些日子以来,你又做了哪些事?
一挑眉,朱高煦反问:“你说咱错了,我有哪个地方做错。
连老头子都没说,你就不要乱开口,你只是个孩子,咱不会与你过多计较。”
伸出一只手在前方摇晃,“爷爷之所以不说,是对二叔你,失望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莫非二叔你真想明白。
说话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这些莫不是你都忘了。
诚心而言,成为你的老师,我感觉很丢脸!”
朱高煦:“???”
你这个农民浓眉大眼的大侄子,你要不要听听,你这话到底是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