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被沾染上,管他什么神仙圣人,也不由的他说不。
女儿这般好颜色,品貌心性又是俱佳,那赵三郎悬崖勒马也说不定!
急吼吼的问出了口,冯氏看着面前姑娘粉白的面颊染上一层胭脂似的艳色,心中凸凸的跳。
难不成是成了?
可听许婆子说二人大婚之夜并无动静啊?
自顾自的想着,冯氏心里七上八下的。
攸宁面上有些火烫,这种问题,她着实没有任何经验
前世,李崇那厮便是负气没来,到他想来得时候攸宁却不愿意了,说出去可能别人都不信,在嫁于李崇的五年里,攸宁一直是块璞玉。
这一世,赵徴那个样子,攸宁自然也领略不了男女之事,况且,她本身也没什么兴致。
“娘,你问的这是什么问题!”
娇嗔了一句,迎着冯氏询问的目光,她还是老实答道:“未曾。”
“果然。”
冯氏叹了口气,一副意料之中的姿态。
看着女儿尚且二八的妙龄,冯氏一鼓作气道: “若是一直如此,攸宁,你便挑个日子同赵家三郎和离吧!”
“他既摆明了这个态度,爹娘也不能让你受这个委屈,我今日与你爹商量过了,不能太快,亲家母是个好婆母,不能让他们家难堪,时间你看着办,届时通知我们一声就行,娘同你的兄弟们去接你……”
灯火下,攸宁握着冯氏的手,心中酸涩不已。
第十四章
此次归宁,攸宁打算在家多住些时日,冯氏也替她去了信,向赵家言明了此事。
对于这种小事,郑氏自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自己的儿子连归宁都不作陪,说到底还是她们赵家有愧。
好吃好喝的在家里住着,攸宁还碰上了从书院回来休假的三哥景华,兄妹见面,攸宁又是唏嘘了一阵。
高家有四子两女,长子高景朝年近三十,在冀州当刺史,只每年年关回来一次。
次子高景桓,前两年被任命为邓州知州,同长子一般无二,只有年关才得回家。
三子高景华,正值弱冠,颇有读书的才能,十七岁时便考进了本朝首屈一指的鹤山书院,以待来年的州试。
最后便是攸宁最小的弟弟景云,年仅十四,未及束发。
女孩则较为稀少,除了攸宁那远嫁西北的长姐柔嘉,只她和小妹若英二人。
攸宁刚回来那会,三哥还在书院,未得假,攸宁也没能见上,如今一会面,已是隔了五年之久。
看着三哥一身秀才襕衫,攸宁想起前世,三哥挣了个榜眼回来,心中熨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