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晚点回去”“我还是不明白,琳琳到底看上那个男的什么了”林夕还在纠结,生气是一回事,更多的还是担心。
迟早没有说话。还是迟迟在回答林夕“她投入了感情,迟早之前和她说过,那个男的就是想玩玩,她可能以为自己会是真命天女吧”
说远离这些恋爱的同学,迟早是真的做到了,不经意间她们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关系也越来越淡。
迟早很清醒,她们从来就不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作为精致利己主义的迟早,能来六中,也是跟着迟迟过来的,如果是她自己选择,她选择去素有高考兵工厂的恒水。
在迟迟有了很多好朋友的同时,迟早的进度比迟迟更快一步,她选择了跳级,提前参加高考。
下学期直接高三。在经过一轮一轮的考试,学校同意迟早读高三。没有等到下学期,迟早在学校同意后直接到了高三的班级,终于不用在卷入到什么爱恨情仇里面了。
迟早的转走悄无声息,在班里面的同学在为食堂有什么好吃的,哪个同学又分手了,谁和谁吵架的时候,迟早的消失没有影响。
直到班主任宣布迟早跳级成功,已经就读高三的消息,像班级里面抛下了一个炸弹一样。一时间教室里面像是菜市场。
“迟早不是还没参加会考吗”“迟早迟迟两位同学高一就已经参加了会考,全科a。”以前有些信息是没有必要说,现在需要来点刺激,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人生的参差。
“同学们,很开心和大家相处一年半的时间,今天是我在高二的最后一天,明天我就是你们的学姐,也是大家口中的高三的了”迟迟的这句话比老师带来的信息更刺激。
在我们以为都是同一起跑线的时候,有人已经弯道超车了。
很了解迟迟迟早性格的蒋莎莎见怪不怪,能在这个学校待到毕业才是最难以想象的。
如果迟早不跳级,迟迟就会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读完高中,和同学们道别,毕业后的某些年可能会参加同学聚会,聊聊以前的趣事。
迟早的性格是不讨喜的,她向来直来直去。也不是什么事都会参与,对于感兴趣的她会说两句,更多的还是无视。在高中同学眼中的迟早,高冷,瞧不起人。小学的迟早很是黏人,会撒娇;慢慢的迟早不再过多的交流,保持高冷,可以说她中二,但是她绝对不会瞧不起人。
迟迟迟早进入到高三后,高二的班级里面最开始还是很正常的,在讨论问题遇到分歧时大家还是很习以为常的问“迟早,你的想法是啥。”没有回声,迟早她们跳级了。
后遗症还是会有的,过个几个星期,等到下学期大家就会习惯没有迟早迟迟的学习生活。
高三。
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卷子,时间被利用到了极致,谈恋爱的少了,即使有也不会被拿到明面上。
他们没有固定的座位,走廊的上,窗台上,地上到处都是书和草稿纸,一个人一个的位置,外面的走廊有一列桌子,是考试后搬到外面再也没有搬回来。
六中的教室,高三的教室是格外不同的。是两侧都是教室,走廊在里面。里面看不到外面的风光,外面看不到里面的拼搏。
教学楼外挂着巨大的横幅,昭示着他们高三,他们在为自己的未来博出路。
黑板上的倒计时每日都在改变,压力也一日比一日大。有人受不住哭了,几个同学去安慰,其他人都在忙,整理错题,复习巩固。桌子上没有书了,叠放的是一本又一本的笔记和错题集。
他们可以背的很熟练,随便提出个问题都回答的很流畅。试卷上的分数还没有上去,根据材料分析考点的分总是拿不满,没有仔细审题,错失几分。高考哪有分可以让他们失去。老师口中说着审题,说高考一分差千人。大家也都知道错失一分,差的也有可能是万人。在这个高考大省,人口大省,本省的考不上,绝大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其他省份的大学。
迟早她们的压力好像更大了,没有竞赛,没有加分。能做的就是往死里学。
要寒假了,高一高二的都放假了,学校的食堂菜色变少了。腊月二十八,高三放假,初七回学校上课。差不多十天的假期,手里面是七八厘米厚的试卷。
“就这几天假期,还给几十张卷子”“同学们,高考不仅要正确率也要速度.......”是班主任在说话啊。
趴在桌子上的人很多,仿佛下一秒就要睡着了。
“不能睡”拿起黑咖啡往嘴里面灌,已经凉了,提神。
这个新年迟家父母依旧在外地,迟早已经习惯了,她们没有去姥姥或者奶奶家。年夜饭是自己煮的水饺,吃完后急忙开始写题。
最没意思的一年。等你们上大学就轻松了,三年不苦苦一生。
老师的话还在耳边回荡,迟迟打开电脑查学习资料,有备无患。
新年过后,时间仿佛带了加速器,开学,考试,一模二模,成人礼,誓师大会接踵而至。
走过简陋的气球拱门,好像就代表他们长大了。
百日誓师大会,有人在说自己的梦想,有人趁机表白。
转眼间就到了六月份,学校给他们放了几天假,调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