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庙大局已定,自有简烈收尾。云渺峰山底,亦基本在韩正帆的掌握之中。虽然有龙清刚和苏入海这一小股势力侥幸逃脱,但是终究不影响大局,韩正帆自信简勇有足够的能力将他们一网打尽。
眼下,韩正帆最担心的,只剩下掌控京师这一件大事了。留守东武城的副丞相毕英,成了左右当前南渊国局势最关键的人物。
因此,韩正帆处理完云渺峰山底的事后,立即写下一封亲笔信,并派人快马加鞭送至东武城,交给副丞相毕英。他想让毕英迅速控制京师,提前为自己返回京师扫除障碍,保证安全。
送信之人,策马狂奔,疾驰而去。韩正帆目送轻骑行远,驻足良久,方才独自走回帐中,端坐在正席之上。他闭目养神,不觉回想起了数个时辰前的事,也是在这里。
那会,山下祭天仪式刚刚结束,赵顺全一行人歇息片刻后,旋即出发,计划登上云渺峰,以完成最后的祭天大典。而他则与其余一众官员进入这帐中休息。
按照南渊国祭天仪式惯例:每两年一小祭,每十年一大祭。小祭只需由国王亲自登上云渺峰天神庙,举行祭天即可。大祭就需由国王、大王子和朝廷各部正职官员代表朝廷,先在云渺峰山底进行一次初祭,再由国王和大王子代表王室,登上云渺峰山顶,于天神庙内完成终祭。
彼时,韩正帆只能屈居次席,纵使他心有不甘,却也唯有隐忍。面对众多大臣,他侃侃而谈,表面看似云淡风轻,心中实则分外不安。他一直记挂着云渺峰山顶之事。虽然一切已然胜券在握,但是谁又能断定中途不会发生意外呢?
此刻,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坐上这正席之位了,享受无上至尊的喜悦。只是短暂的欣喜过后,他再度忐忑不安,开始焦急等待京师的最新消息。
送信的士兵马不停蹄,直奔东武城,一路上尘土飞扬。入了东武城,到达毕府,他报过门卫。门卫去府内禀告管家。
半晌后,管家快步走了出来,领着士兵急速进入府中。送信士兵毕恭毕敬,双手递上书信。
祭天大典之前,在韩正帆的建议下,赵顺全已经将朝廷事宜交由毕英暂时处理,京师军队也让他一同掌管。
毕英两手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接过信件,徐徐拆开,迅速扫完,瞬间喜上眉梢。刚才,他还一边审阅奏折,一边担忧前方。看过此信,他焦虑的心情一扫而光。因为过于高兴,毕英竟顺手赏了士兵十两银子,并让管家派人好生招待士兵,使其安心休息。
寻思着趁热打铁,有道是军情如火,兵贵神速,他当即吩咐下人为他更衣,火速入宫。进了皇宫,他又赶紧命人敲钟鸣响。
宏大的钟声响彻整个东武城,东武城上空阳光渐渐暗淡,乌云慢慢聚拢。
朗乾殿上,因听到钟鸣声而匆匆赶过来的大臣们,聚集一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各种猜测。他们大多一脸茫然,完全不知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就在这时,毕英领着三百名禁卫军昂首阔步迈入大殿。那三百名禁卫军很快将殿上群臣团团围住。
毕英缓缓走上御台,郑重其事地说道:“今日,国王已死在云渺峰,王子坠崖不知所踪。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丞相劳苦功高,德才兼备,理应继位大统!诸位自当同心协力,效忠丞相!”
此言一出,群臣震惊,一片哗然!
向来拥护韩正帆者,甚是欢喜,自是同意;平素看不惯韩正帆作风者,则直斥他们是乱臣贼子,强烈反对。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争到激烈处,更是拳脚相向,扭打到一块。
眼见场面即将失控,毕英十分生气,清了清嗓子,大声斥道:“肃静!肃静!如今云渺峰大局已定,京城军队亦为我所掌控。拥立丞相上位,实乃上上之举,诸位就不必再争论了!丞相有令,臣服者重重有赏!要是胆敢反抗,你们周围的禁卫军可是不会对你们手下留情的!”
顷刻间,殿下无比安静。然而仅仅过了一会,就有铁骨铮铮,对赵顺全忠心耿耿者,破口大骂韩正帆一干人等。不可避免,禁卫军出手,血溅朝堂。
历经一番威逼利诱,无情屠杀,朗乾殿的局面总算稳定下来。毕英如释重负,着人收拾大殿,叮嘱群臣留下待命。三百名禁卫军退出大殿,把守门口。
紧接着,毕英派人去毕府叫来那位传信的士兵,口述机要,让他返回云渺峰向韩正帆复命,告诉他们可以启程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