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弯弯的忧伤时,我隐居深山已经三个月。
当时我正在那块小田园里釆摘刚刚谢去顶花的黄瓜,抬眼便看见那条东西走向的山梁子上走来一支队伍。
队伍有十五六个人,都背着鼓鼓囊囊的登山包,持着登山杖,排成一长溜,逶迤地朝这边走来。
此时已是夕阳西下,夏日里的阳光照在他们鲜艳多彩的冲锋衣上,再衬着山中浓郁滴翠的绿色,分外悦人的眼睛。
我知道那是一群驴友,是从事蒙山穿越活动的。
他们一定是从蒙山最西端的九女关起始,经伟人峰、大天崮、摩云顶、旗杆垛,再经过我所在的垭口,朝天蒙峰方向进发的。过了天蒙,穿过刀山,再越过大小云蒙两座山峰,在紫荆关横过沂蒙公路,然后经皮滑岭与大瓮口,到达蒙山东端的另一个主峰望海楼。从望海楼下来,蒙山的穿越活动就告结束。
他们会在一个叫白石屋的小山村里坐上事先等在那儿的大巴,返回所在的那个城市。
我对驴友们的活动线路如此清楚,是因为在归隐山林前,我曾经是名驴友。
那一年我加盟了县城里的一家户外俱乐部,不仅每周都要有一次对于蒙山的攀登或穿越,还从事过南太行、喀纳斯、虎跳峡以及武功山的穿越活动,在驴友行当里已经颇为资深。
实际上,三个月前当我决定归隐山林,选择在此地落脚,就是因为我曾经是个驴友,对若大一个蒙山了如指掌。
我知道地处旗杆垛与天蒙峰之间的垭口,是蒙山的核心部位,在垭口之侧有座突兀而出,状似虎头的山岗,在山岗的半腰处有一孔洞穴。洞穴并不深,里面约有二三十个平米的面积,完全可以居住其中。
在整个蒙山,有若干个类似的洞穴,它们共有同一个名字叫老虎洞。
据说,洞穴过去是老虎居住的地方,现在蒙山里已经没有了老虎,莫说老虎,连狼和狐狸都已经绝迹,最大的哺乳动物应该是獾与兔子。
若干的老虎洞我之所以选择这一个,是因为别的老虎洞大都阴暗潮湿,唯有这一孔干澡与朝阳,住在里面有着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且,洞的旁边有一眼旺盛的山泉,饮水问题很容易地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山泉的下方,还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地面,上面生满了茂密的野草。将野草除掉,垦出一片田土来,可以种些粮米与蔬菜食用。有地方可居,有水可饮,还有田土可种,归隐之地自然非此莫属。
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先是用树枝与干草在洞内打造出一张供人卧眠的床榻,再跑到旁边的树林中搞来一些枯倒的树棍,将洞穴的出口封堵,留出一孔可以岀进的门,便正式入住其中。
我又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不远处开垦出一片田土,种上了小白菜、小油菜,还有菠菜与小葱,以及韭菜与黄瓜。当田园里的小白菜率先破土而出的时候,我的隐居生活正式开始。
每天,我醒来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岀洞穴,跑到那个垭口欣赏山中早晨的风景,呼吸唯山中所独有的清新空气,再返回住处用早餐。我的早餐基本上是鸡蛋面条。
在洞穴旁边,有一孔小副洞,我稍加整治便成了厨房。里面盘了一个灶台,一日三餐便在那里炊制。
燃料则是就地取材,全是林中枯败的树枝。为了防备雨季里树枝被雨淋湿不易燃烧,我在外岀归来的时候,总会顺手牵羊地捡拾一些,存放在雨淋不到的地方以备后用。
吃过早餐稍事休息,我便到那片小田园里看一看,拔拔畦间的小草,捉捉菜叶上的虫子,再到附近的山梁与山岗上走一走,一天的时间差不多就已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