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书友中有一个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尽管不知道是否他已经读完,但是当初约定好了,如果读完之后就要相互交流,尽管对这部书我已经没有在继续阅读的必要,但是相互交流却是有必要的,交流是读书过后一个重要的对书本内容检测的手段。毫无疑问的说,这本书是当今最受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欢迎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是当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爱情启蒙的一本书。
那么这本书长期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或许是个值得商榷讨论的问题,随着时代渐渐远去,或许等过了一个世纪以后,已经很少有人理解吃不上饭,思想上收到严重禁锢的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是现在的我们与八零后的人在读此书时所关注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我们没有经过思想受到严重禁锢的时代,所以对书的喜爱或许都是和父辈们不同的,曾经梁实秋说过他阅读是为了远离孤独,逃避压抑,或许在他们的那个年代真的是这样子的。父亲曾经告诉过我,他曾经读过最好的写爱情的两部小说是《平凡的世界》和《第二次握手》,当然了,这两本书我也都读了,在这里我是打算写《平凡的世界》的感悟与心得的,但是不了不提的是《第二次握手》,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奇迹,先后几次被禁,作者也是现代社会中以一个文字狱的形式先后入狱,在监狱呆了长达十年的光阴,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性,有的作家以著书多而显名,而有一些仅凭一部书就让世人记住,流传千古,而这样的例子不乏种种,我不知道是什么的力量使得一本从一开始产生就遭到禁止的书在社会长久的流传,以前我想着既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而且被人们所热捧,只能说明书太少,长久以来思想的禁锢,当出现一种与当时的政治所要求的著述不一样的书时,以手抄本流传就不足为贵了。
或许从今天来看,爱情小说太多了,国内的国外的,有谁还能知道它呢!因为《第二次握手》远远没有《平凡的世界》影响深远,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或许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一个交代吧!而没有其它多余的意义。我这应该已经是第三次写有关《平凡的世界》的文章了,可是每次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的重点都会不同,或许现在的我已经可以从容不迫的面对里面的生死悲欢了,再也没有为田小霞的死亡而落泪,当然也不会为绣莲的疾病感到对人生的生老病死而徒增伤悲,还有对润叶不幸的爱情而唏嘘长叹。
或许这就是阅读上的一种长进吧!当我们能够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认识著作,认识小说,评价里面的人物时,或许我们才会有所提深,提深对作品认知上的一种高度,现在想想或许在第一次写对它的感悟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沉浸于对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深切感悟,当然了少不了对一些故事情节的反复阅读,对孙少平入学时的艰苦当然理解不了,但是却真实客观的存在,一个家庭,一个村子,一个社会,当人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那么谁还会有其它更为高尚的追求,但是这显然只是我们肤浅的一个认识,孙少平即使在煤矿工作时,也始终坚持在读书,兰香即使是经常连睡觉都要找好友金秀一起,可是他们都在坚持,坚持上学,学知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富裕。
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不止一次的读到这样的一种人生感悟,那就是:无论你是如何的贫穷,无论你的物质是多么匮乏,可是精神上的追求却始终不曾改变过。《人生》是这样,《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这样,甚至连他的一些短片小说也是这样。一部乡村爱情题材的小说,可是有那一部像它那样影响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呢?如果说《第二次握手》是高级知识分子对爱情的一种坚守与认识,那么《平凡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本写平凡人故事的一部书呢!
当我们学着不在过分的关注书的本身所带给我们的人生震撼,而更多的回归与理性,一部巨著,或许是用作者的心血所浇灌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带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来读书,对书本的敬畏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富裕,而到今天我们缺乏一种对书本的敬畏,今天转换过来,就是缺少对知识的敬畏,无论是古代还是战火纷飞的民国,知识始终被放在一个不可测的地位,以前有士农工商之区分,或许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倾向于对古代商人地位低下的一个解读上,而忘记提及“士”这个千万人历经十年苦读而追求的阶层。更没有将它应用到今天的社会之中,世人皆趋利而轻义,或许也是一种悲哀吧!读《平凡的世界》或许只是为了让我的心灵上面多一份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