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中,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平和;我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超越的平和;我更加明白了,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黄昏灯火五更鸣奋进的平和。此刻仍然不忘江堤的《平和是一种永恒的形态》,就像始终不忘余秋雨的《都江堰》和《废墟》带给我的感悟一样,它不会是一时,而是随着年纪愈增,感悟越深。
依稀记得,有人说过,文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怀旧的情节在让文化异乡变得不再遥远的同时,也让文化漂泊者寂寞无比;依稀记得,在文化的长河之中,满满的丰碑和骸骨,有多少丰碑永存就会有多少尸骨埋藏,时间在忘却,精彩章节在磨灭,空气似乎都带着古典的哀伤。内容太庞杂的体系里,少不了一群人在文化的反省中,以各种拘束的方式向历史表明他的忠贞,对文化的忠贞,似乎这时候他们有了女性对于情爱的感性的彻悟,一天比一天炙热,可是就是这样的执着于挚爱,构筑着的不是自由翱翔,而是爱的囚笼,谁都无法冲破的牢笼。
梁启超以一言以蔽之:“以复古为解放。”复古永远无法超越灵魂,解救众生,灵魂层面永远在最低一级停留,提起来的,想起来的,一言的声韵,一物的名称,甚至是一种制度,都在八股之中变的死板。一潭死水是让人产生不了激情的,可是一百多年以后,突然发现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八股,学习一些格式,学习和应用程序,当留存里几千年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小。
到了最后甚至无法让自由的灵魂发光余热的时候,或许只能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抛弃掉,而这种决然的选择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一种破釜沉舟,一种以死亡换去新生的勇气,就这样,它消失了,可是回忆起来,并没有消逝,不是吗?它只是暂时被我们放逐了,在需要的时候,或许还是可以从中找出适合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康的因素,这样的因素带着让我们自信的勇气,只有在一次次的取舍之中,我们才可以明白我们需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才可以更加拥有平和的心态。平和是一种贵族的象征,平和也是一种永恒的幻想,一些人在努力追逐,一些人在拼命排斥,而最终它们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存有余热。或许在结局到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冷却,如同一个静物,裸露在时间的深处,只有永恒的平和的油彩勾勒着它,平和,是它能够活着的原由,也是它走向永恒的唯一形态。
影片《芳华》
从影院出来,就没有离开讨论,每个人都有一个芳华,不管是遗憾居多,还是悔悟居多,最终都会逝去。可是我们都好像被感动了,被真挚的情感,无悔的青春,无悔的记忆。特殊的年代,战火纷飞,特殊的年代,在几代人的记忆之中都是少不了对于伟人的缅怀,终于也成了一个伟人的年代,所有的文艺都是服从于英雄和伟人的,就像当丁在被雷锋的他只是抱了一下之后,或许真的是美好的幻灭,所以注定成了一段悲伤的往事,她只能成为悲伤故事逝去的主角,被历史,被记忆封存。
提起来都是满满的伤痛,可是因为她们曾经存在,曾经是文工团少不了的一份子,所以注定她成了其中的一份子,她的芳华将和所有的人一样,不管逝去,残缺,也不管曾经怨恨多深,最终一切都被记忆一笔带过,成了历史,可是唯有她们的芳华永驻。从来没有想过那个年代的爱情,或许不曾经历,看过了好多的影视剧,所以才会充满了幻想,可是这样的幻想丝毫不参杂一丝丝的杂质,纯粹的让人向往,可是却又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政策,信仰之间,转眼所有已经改变。
舍友说刚开始感到他们那是有信仰的一代人,可是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成分,又有文革,有战争,可是他们都在坚守,我不知道在绝望的时候是不是会和何小萍一样精神出问题,可是有人在绝望,就会有人在绝望之中依然守护,他们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守候,淡淡的,更多的是友情,可却是绵延到永恒,两个人的守候,被伤过的他们已经没有力气来品味爱情,或许只是想要细水长流的淡然与静默。
里面有血腥,不信任,可是却总是在一次伤害以后会出现新的温情,就是带着这样的温情,让我们感动的,或喜或悲,深入情景,才觉得我们拥有的已经是最好的,没有那么多的不公,享受到了那么多的爱,只是我们的爱情变得更加的浓烈了,每时代的爱情都应该是不同的,可是所有的人都还在向往着,或许就是因为缺少着一些东西,所以总是不满足,对一切都充满着新奇与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可是也让我们不安,渴望得到认可,更加的关注自身而不是其他,可就是这样,我们的芳华才更加独特吧!那是与我们相差不远的一代人,可那又是与我们相差特远的一代人,他们经历的,或许几年就是我们一生难以体味到的跌宕起伏。一切都成了过往,他们也在回味着,可是唯有那个时期的芳华成了永恒,被一群又一群的人希冀着,讨论着,回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