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陪着谢蕴看了好一会儿的书。
江箬碰巧路过,发现谢蕴利用起人小萝莉来毫不手软,便以带话为由支走了刘家小娘子。
自己找的人型翻译机走了,谢蕴颇为幽怨:“您这不是存心捣乱嘛。”
江箬被她的厚颜气笑:“看你的书吧!”
谢蕴:(●?????●)
没了小萝莉帮忙,谢蕴磕磕绊绊地,还是在第二天中午前把竹简看完。
作为一个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材生,用语言组织一篇读后感不是难事。
姜氏含笑听完谢蕴发表的一番见解,扭头与女儿道:“你父亲当年也没大郎这等胆色,同样是满嘴胡诌,你父亲被你外祖问得又是擦汗又犯口吃,你再瞧瞧大郎,面不红气不喘,就这一点,可比你父亲强多了。”
谢蕴:“…………”
姜氏虽为女郎,却因其父无子,打小就与族中弟兄一块读书,现下给谢蕴做个启蒙老师绰绰有余。
这日讲完课,姜氏忽然说:“待我去后,大郎,你就与杳杳前往陈留吧。”
谢蕴抬头看向姜氏。
姜氏又道:“陈留有名士高筑,此人乃海内大儒,曾官拜尚书,因与孟羡不合才辞官回到故乡,我会请我堂兄亲自带你上门,高筑欠我阿父一个莫大的人情,想来是不会不收你这个弟子。”
姜氏又是教谢蕴读书又是给她找名师,其实都在给自家女婿的仕途铺路。
大邺的选官制度,还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举孝廉、举贤良,靠地方州郡推荐有德行的人才,通常是一年两个名额;至于征辟,则是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征辟制,被选中的大多为世家子。
不说百姓黔首,就是庶族子弟,也很难争到入朝为官的机会。
说白了,在这个时代,出身决定了一切。
姜氏无疑是觉得,谢蕴那样的家世,回头与人做介绍,可以说,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东西,所以,才急需拜个士族大夫当老师来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