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 19 章 全面建设“榆安”...

第 19 章 全面建设“榆安”...

昨天签到开出[铁矿勘探符]后,谢乔直接就使用了。

铁是坚固、锐利的象征,铁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铁打造的农具能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武器能强化军队的战斗力。时至今日,钢铁产量都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

[勘探符]启用后,谢乔发现面板上的【舆图】开始闪烁,她点进去一看,原本只显示周围10公里范围的立体地图,此时将范围囊括到了方圆五十公里。

以榆安城为中心,五十公里为半径,此圆形区域以3d立体图像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包括地面以下大约一公里。

地平面以下是半透明的,可以随意转动、放大、缩小,从任何一个视角切入地底,地底下的每一处铁矿的分布都被标注出来,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位置、大小。

榆安周围五十公里的铁矿还真不少,不过据谢乔的观察,绝大多数都是贫矿,铁矿石含量不多,且杂质偏高,不利于采掘和锻造。

其实马鞍山下的这片矿也不是富矿,只是相对而言量多一些,且距离地面近。

焉皿山以南十公里处倒是有一片总量可观的铁矿分布,马鞍山矿如果是一颗豌豆的话,那这片矿大概是一个篮球的规模,然而最顶部的矿石距地平面超过了两百米,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采掘。

谢乔有点后悔把[铁矿勘测符]就这样直接使用了,她应该先寻一个矿脉区再用,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找到最优质的矿。不过这道具用了也就用了吧,后面应该也能再开出来,以榆安现在的水平,其实就算探明了一座富矿,也得花不短的时间才能全部采掘并利用上,没差。

把铁矿位置直接告诉还未解除敌对状态的匈奴人有一定的风险,不过问题不大:一来这片矿的铁矿石总量不多,短期内就可以全部采掘一空;其次,谢乔目前掌握了匈奴人的命脉——食物来源,他们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是生存物资,在即将饿死的状态下,铁矿虽然重要,却又不那么重要。

退一万步讲,就算匈奴人开出铁矿后打算据为己有,但他们没有熔炉,将铁矿石提炼成粗铁需要持续不断的高温,要知道铁的熔点高达一千五百多度,在野外是没有条件搭炉子的。

基于以上种种,谢乔打定主意,让匈奴人替她开采铁矿石。

城池的一级建筑还在建造中,但需要用到的材料已经足够,再采集下去意义不大,是时候改变他们的“工种”了。

“你说话算话?”极支辽难掩神色激动,连带着声音都高亢起来。

其实作为部族首领,万事处变不惊是他训练的必修课,领袖需要冷静的头脑,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上上上一次他的情绪失控可能要追溯到他凄惨的孩提时代了,至于上次和上上次是在面对梁汾的时候。

“这些日子的粮草,我可短过你们斤两?”谢乔反问道。

极支辽再看了一眼勒节,从眼神里接收到了坚定的答案,他没有犹豫,爽快应下来:“好!一言为定!”

返程路上,极支辽一低头,发现发

现自己抓缰绳的手在控制不住地隐隐颤动着,浑身血液像是灼烧了起来。只有拿到这批粮草,他们就能返回部族了,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

他现在干劲满满,不过是采些铁矿石,他们两千勺夏男儿,那不是唾手可得!()?()

就跟铁骑冲散汉军阵型一样简单。

?想看宋公子晏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吗?请记住[]的域名[(.)]???.の.の?

()?()

谢乔特意让木工赵膺师傅制造出来两架木板车,用以搬运矿石,毕竟马鞍山脚距此十几公里。()?()

谢乔爬到雅丹顶上,远远看见焉皿山下的匈奴开始撤下营帐,集体往西北而去。看样子,这是直接打算在马鞍山附近驻扎。

好比是把家搬到了公司,眼里只有工作,这敬业精神,身为社畜的谢乔唯有瑞思拜。

果如[铁矿勘探符]显示的一样,匈奴人在掘地三丈后,果然挖到了玄青色的铁矿石,成片的。

土城里的人要的是全部的铁矿石,为了尽快采完,勒节将两千人做了详尽的分工。采掘铁矿和凿石台子一样,都是费力的体力活,需要轮班。他分了六个班次,各三百余人轮流下矿,彻夜不停工。

第二天晌午,谢乔接收到了第一批新采取出来的铁矿石。

约摸两吨多,因为用了三个【背包】格子才装下来,她迫不及待地运回到工坊里。

这样的铁矿石还不能直接放入炉子里熔炼,需要先凿碎成细小的颗粒状的铁砂。

铁在大自然中不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赤铁矿和磁铁矿。而炼铁的根本原理,就是把铁从铁的氧化物和其它杂质中提取出来。

此外,在炼铁时还需要添加一种辅料作为助熔计,灰石,即碳酸钙。在高温下,灰石会分解为石灰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能与铁矿石中的碳、硅、磷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炉渣剥落出来。此时,熔炉内产生的最主要的化学反应是,氧化铁在高温下分别被一氧化碳和碳还原为铁。

工坊里有现成的灰石,工坊建成时附带的,省去了再去收集的麻烦。

谢乔将铁矿石从【背包】格子里取出来,倒在工坊的熔炉旁边,提炼铁的工作交给两位李师傅。作为十几年的铁匠,他们拥有丰富的打铁经验。

谢乔静静地站在旁边观摩,对古法工艺感到好奇。

炼铁之前,李固师傅先将木头锯成小段,放入封闭的碳炉中焚烧,烧尽挥发物,提纯出木炭。要保持熔炼内持续不断的高温,木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而另一边的李钜师傅则拿着大铁锤不断地敲打着铁矿石,将之凿成细小的颗粒。

待木炭和铁砂准备得差不多了之后,李固先往熔炉里倾倒铁砂,倒入合适的量后,再往里面填充木炭,直至全部填满,并封住,以免太多冷空气进入,使炉内温度上不去。

封好后,李钜师傅拉到熔炉的鼓风器手杆,空气流动下,炉中的木炭开始持续不断释放出热量。等炉内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炉内的铁矿石就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了,而这个过程往往长达几个小时,而鼓风一刻也不能停。

工坊熔炉配备的鼓风器,是以皮囊制成,古代铁

匠的熔炉基本都大同小异。一座炉子都配好几个鼓风器()?(),

排成一排?()??$?$??()?(),

叫做“排囊”。

人力推动拍囊()?(),

叫“人排”()?(),

而如果用水力推动,就叫“水排”。

早在东汉之初的杜诗就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驱动鼓风,持续不断,无需人力。但谢乔一级工坊里的这座熔炉,显然还没有这么机械化。

考虑到时间长,两个师傅的人力显然不够,谢乔再叫来了几个人轮流拉动人排的木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封闭的熔炉内发生的情况看不到,谢乔稍感得无聊,于是利用[寿命]推快了时间进度。

在她的时间尺度上,她看到李固师傅鬼畜地拉动人排,然后再不断地换人。三分钟后,谢乔关掉了六十四倍速。

此时,铁矿石中熔点较低的金属和杂质已经以熔融状态流到了炉底的出口。熔炉内的情况虽然看不到,但谢乔可以想象,熔点较高的铁被高温软化,形成块状,不会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杂质和铁的分离。

李固师傅估算好了时间之后,打开熔炉,用火夹子从熔炉里取出了一整块形状不规则的粗铁。粗铁外层还覆盖着一层不能熔化的矿渣和碳灰,透过碳灰,隐隐可见内部白热的海绵状热铁块,俗称海绵铁。

海绵铁是软的,可以根据需求切分成不同的块。

为了让匈奴人更快更好地采掘铁矿石,谢乔让两个李师傅先打造一些铁镐,从运过来的铁矿石轮廓大小判断,他们现在大概还是拿的兵器凿的。

铁镐是采矿的必备工具,等马鞍山下的铁矿石采掘完成后,铁镐能回收回来,以后挖矿也可以反复用。

这一大块海绵铁,李固师傅根据经验,将它较为均匀地切成了五块,铁的总量大概能打造五把铁镐。

切分完成后,他先将剩余四块放回熔炉中,使其保持温度,不至于冷却凝固下趁热打铁,打铁需要在其软化时锻打。

此时的锻台上只剩一块海绵铁了,李钜师傅用火夹子夹稳,李固抡起铁锤,猛力地砸下来。

现在的海绵铁还只是粗铁,内部还有杂质,所以他先一下一下,将铁块锤成片,随后对折,再打,再对折,反复地做,这个过程中就像揉面团一样,使铁块的里里外外都暴露在空气中,而内部的杂质会在一次次的捶打中剥落,最后就能得到较为纯净的铁了。

看完锻铁的全过程,谢乔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现代社会的科技爆炸,离不开漫长时间的经验和积累。

随后的几天时间,谢乔陆续为匈奴人配上了铁镐,总量多达一百把。装配铁镐,以及采掘的深入和熟练,每日挖掘出来的铁矿石大大增多,从最开始的每日两吨,提升至每日二十吨。

工坊锻铁的速度有限的,铁矿石一日一日地堆积起来,谢乔望着自己的铁矿石小山,心里很踏实。

铁镐打造完成后,谢乔再让两位师傅继续打造农具和箭镞。多的农具可以拿到附近城镇去出售,箭镞当然也是越多越好,不止长弓的箭,箭楼上的强弩需要大箭镞,她自己的连弩

需要小箭镞()?(),

都得尽可能多造?[(.)]???#?#??()?(),

有备无患。

匈奴人对他们的戒心似乎也在不断减轻()?(),

原本封锁在四个边角的斥候骑兵人数一减再减()?(),

现在仅剩两骑,只能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了。

事情都分派下去,建筑任务挂上,没有别的紧急事务,谢乔继续用[寿命]推动时间进度。

签到第二十五天,开出[初级神奇土壤]的双黄蛋,谢乔内心已经波澜不惊。

城池内的一级建筑几乎快造完了,她的目光早放在那一次性给一百多块神奇土壤的任务奖励上了。

满五的额外奖励是[30天寿命],谢乔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寿命]余额,除了用在谢均和自己身上,她也开始对闲赋的梁汾使用。不能让她的将才老得太快。

[寿命]能让“英雄迟暮”这种事情晚一些发生。

签到第二十七天,谢乔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出了[中级神奇土壤]。

到下午时,[官学·1级]完工了。

所谓“官学”就是汉朝为了培养人才,设立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学堂。在地方的称官学,京师的为太学。

谢乔启用打开官学的详情,可招募先生的列表里,有且仅有[谢均]一个人。可见榆安城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发展教育迫在眉睫。

住在同一屋檐下,谢乔之前好奇过谢均的身世,略微打听了一下。毕竟系统给他打上了“治才”的标签,在遇见谢乔之前,他拥有学识,却只能在偏远的敦煌城重病垂死,身边无亲无故。

从谈话中,谢乔震惊地了解到,谢均曾是郑玄身边的童子。郑玄当年游学关西,拜在马融门下时,将只有几岁的谢均收在了身边。

说到郑玄,谢乔自然清楚,是汉末的经学大儒。扶风马融门下,郑玄有一位同门师兄弟,即“汉末三杰”之一的卢植,也就是刘备和公孙瓒的先生。

既然谢均曾长时间跟在郑玄身边,耳濡目染,所以被打上“治才”的标签这就不奇怪了。

谢均为敦煌人士,随郑玄回青州,后来听闻父母病逝,于是辞别郑玄,回乡丁忧,一直到现在,成为了谢乔麾下的一名谋士。

考虑到谢均大病在身,只是挂上了县令的职位,在官学里担任先生自然也不现实。所以官学只能成为闲置的建筑,得等谢均身体好一些,或者等她从别的地方“诓”一些有文化的人回来才行。

签到第二十九天,无特殊奖励。

但在这一天的傍晚时,榆安的城门楼下迎来了一支商队。

谢乔跑上门楼观望,城下约十五六人,长列的骆驼,骆驼身上跨着货物,确认是一支商队无疑。

“姑娘,城中可有驿馆?”商队为首的一个皮肤黝黑、身形偏瘦的中年男人扯着嗓子,朝门楼上扶在女墙边上的谢乔喊。

周仲早年间便随着叔父的商队往来长安与西域间,西域三十六国他几乎去遍了。只是这些年河西、西域兵祸不断,丝路几乎断绝。

如果日子好过,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然而他流年不利,日子一天比

一天困苦。回想起年少时周流天下、财源滚滚的时光,周仲常常泪流满面。

?宋公子晏的作品《[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域名[(.)]????????

()?()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听西域的消息,前些日子听闻履新的西域长史颇有威望,丝路上盘踞的匪寇望风披靡,西域已有安定下来的趋势。()?()

终于,周仲把心一横,掏出全部的家底用以囤货,决定豁出去一次。凭借着早年间积累的经验,周仲详细记得每一国最紧俏的商品,针对性地囤货。()?()

在他囤的这些货品中,由以瓷器为最。二十年前他随叔父入大宛一带时,当时的大宛国主尤爱瓷器,他们的瓷盏竟然换到了大宛人最珍视的大宛马。而后回长安转手一卖,卖出了两百贯的高价。()?()

虽然过去了二十年,可能大宛国主如今更换了多少都说不清,但瓷器依然是西域的紧俏货。还能卖给安息人,据说他们会将瓷器再转卖到更遥远的极西之地。

周仲费了相当多的口舌,才召回了昔日一同入西域的商队成员,并挑选了几个武力不俗的武人携带兵器作为防卫。

半个多月前,商队自长安出发,日行百余里,一路出三辅,经河西四郡,一直走到了这里。

周仲凭借二十年前的记忆,记得这里曾有一处聚落,计划在天黑前赶来歇息一夜。然后明日再行一天就能赶到阳关,出阳关就是西域的地界了。

可临近原先的聚落时才发现,周仲猛然发现,曾经只有十来户屋舍的小聚落,摇身一变,居然变成了一座城池!

用以防御的箭楼,气派的城门楼,门匾上凿刻着两个大字,“榆安”。

周仲极震惊,迅速领着商队赶到了城楼下。

确认对方身份后,谢乔当即示意开城门,将这支商队迎进来。正好了,榆安的[官驿·1级]昨天刚刚竣工,立刻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官驿原本和官学这类建筑一样,没有启动,没有聘请杂役人员。因为这里实在荒凉,人烟稀少,再加上寒冬即将来临,谢乔还以为官驿大概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起来,所以留着最后几个建造。

一级的官驿虽然简陋,但基本设施还是齐全的,房间充足。谢乔带着阿适热情地将商队迎进来,帮忙卸下骆驼身上的货物,再将人安置到各个房间,食物和水同步地开始准备。

周仲站在官驿门口,好奇地打量着城内的建筑,忍不住问谢乔,“姑娘,此土城何时筑成?城中可以大汉官吏管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