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东出长安三千里 > 第70章 宜阳对垒

第70章 宜阳对垒

北齐的洛州刺史独孤永业策动了一次兵变,先后袭取了北周的和州与孔城,按说这充其量只是一场边境冲突事件,而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却为何如此重视,不惜派出自己的左膀右臂宇文宪为将,统率五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驻河东地区的宜阳呢?

原来,这是宇文护根据最近北周国内形势的变化做出的决定。

保定四年的东征失利,天和二年的沌口大败,导致掌握北周政权的关陇世族集团内部对宇文护的执政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并且随着燕国公于谨的去世,使得宇文护在朝中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那些早些年间受到他打击、排挤的勋旧世族们正蠢蠢欲动,暗地里串通勾联,密谋着要扳倒宇文护,恢复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分别统军的体制。

由于宇文泰在创建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分统各军为核心的西魏府兵制时,为了笼络各方势力,也囿于自己当时的身份(当时宇文泰只是西魏的关西大行台,与李虎、赵贵等人官位相埒),同时确立了八大柱国基本对等的政治地位,因此,宇文护在其执政的最初几年,集中精力所做的一件事便是将分属六柱国十二大将军统领的二十四军加以整顿,改编成了只听命于他一人的相府十二军。客观地讲,宇文护对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分别统军这一军事体制的改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称得上是他执政期间的最大功业。

然而,那些被他削夺了兵权,乃至寻衅诛杀、罢黜了的关陇世族们并不这么想。他们在隐忍蛰伏数年之后,终于盼来了宇文护接连对外征战失利这一良机,于是,便利用朝野之间对宇文护日渐增长的不满情绪,四处散播宇文护迟迟不还政于已继位多年的皇帝,是欲谋篡逆的传言,实则是想逼迫宇文护恢复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分别统军的旧体制,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这种状况,宇文护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包括将禁军的兵权主动交还给皇帝宇文邕,重新起用部分旧世族等等。

可是,不久之后,宇文护就失望地察觉到,他所做的种种让步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效地杜绝和减少朝野之间针对他的各种非议,反而助长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对手们更大的野心。特别是在宇文邕前往感染牛疫的秦、灵诸州巡视,并亲自主持了当地防范、消除牛疫的行动之后,要求他彻底还政于皇帝的各种呼声就甚嚣尘上,大有将他逼入绝境之势。

在这种情势下,宇文护迫切需要一场对外征战的胜利来堵上对手们的嘴,以此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实现太祖皇帝的遗愿,除他之外,包括皇帝宇文邕在内,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同时,为了缓和与勋旧世族们日渐变得紧张起来的关系,宇文护还特地委任了与宇文邕关系非同一般,而与他自己颇有旧隙的原州李氏的三公子李穆(李穆的二哥李远及侄子李植就是被宇文护诛杀的)会同宇文宪一道统军进驻河东,试图以此显示他的宽容大度,不计前嫌。

作为宇文护最得力的助手,宇文宪当然对宇文护此次命他率军出征的真正意图了然于胸。

正因如此,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宇文护率军东征时分路进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失利的局面,宇文宪在对宜阳目前面临的敌情做了一番仔细研究后认为,虽然北齐相继袭取孔城、和州,从东南两个方向对宜阳形成了合围之势,但若将重兵屯驻于宜阳城内,还是完全有把握抵挡住北齐的进攻,力保河东诸州不被切入齐境的。同时,因豫西一带山林沟壑密布,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如若北周的五万大军以宜阳为据点,想要收复孔城、和州,进而向洛阳发起进攻,也决非一件易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