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许槿第二天就要走,许欣和许茹无疑就很是舍不得。却在从许槿口中得到确切消息,知道过完年就能去省城读书后,又破涕为笑——
大姐真厉害,她们以后就能跟着大姐去省城生活了呢。
他们这边说话的功夫,林清川就一趟趟的把东西往李勇车上搬。这眼瞧着天就要冷了,这次回来,许槿又收拾出来两床被子捎过去。
“你这个弟弟不错。”瞧着林清川把哪怕一个小网兜都抢到手里提着,力争一点儿不让许槿累着的样子,李莹也是啧啧称奇——
事实上之前她可真是替许槿觉得屈得慌。
凭啥同样是许家的子女,其他人都能上学,就许槿不能读书?
到最后,还是这个受了亏欠做多的,承担起了所有的重担。
还想着赶走了许国庆,许槿能轻松些呢,结果又拣了个弟弟,扒拉到身边护着不算,还又要供着念书。
后许槿傻。
还劝她别那么实心眼,见不得人受苦,也疼着些自己,别整天和老黄牛似的,累死累活的还没个人心疼。
这好容易去省城发展了,还要带着三个孩子过去读书——
她已经听许槿说了,林清川是已经参加过考试了,人家是不是要还不知道,至于说许茹和许欣,人家那边也给回话了,说是过完年,也能去参加转学考试。
只许槿说得容易,李莹却明白,这年头,转个学容易吗?更别说还是一下转过去三个学生,能做到这一步,期间许槿不定做了多少难呢。更别说省城那边无论学费还是花销,都比镇上厉害的多,许槿以后的负担无疑会更重了。
现在瞧着,她还真看错这个叫林清川的少年人了。林清川和许国庆明显不一样。虽说性子冷了些,却是许槿养的几个孩子中,最知道心疼人的。
搭上顺风车,当天五点多点,许槿几人就到了卫家。
下了车才发现,院子里垒了不少红砖,一摞摞的瞧着煞是好看。
“这是昨儿个送过来的,”周传英围着红砖不停转圈,早已是笑得合不拢嘴——
之前许槿说让卫振明给她操心买砖的事儿,说是等农闲了看能不能请人开始盖房。
卫振明和周传英一合计,他们现在手里也攒了两三千了——
说起来简直不敢相信,两三千里,卫振明一个腿脚不好的就靠着装修竟然就占了一多半,再加上卫岳恒和卫韶恒的工资,可不就有这么多了。
把两个人的房子一起盖起来还有些吃力,不过却可以把砖先给买齐了。
索性就和许槿一样,先期定了十万砖。现在窑厂里提供的都是红砖,一块砖其他人要都是二分五厘,他们要的多,人家窑主给便宜了二厘,现在是二分三。
把砖拉回来后,卫姥姥卫姥爷也好,卫振明夫妻也罢,都高兴的一夜都没有睡着。
“……这还只是一部分,现在等着定砖盖房的人家
多?()??%?%??()?(),
人家说咱要的太多()?(),
一时半会儿供应不上()?(),
说是分批给咱们……”
“对了()?(),
你姥爷和二舅还说想要跟你商量个事儿呢。”
如果说从前家里几个老人都拿许槿当孩子,现在则明显当成了可以拿大主意的人。许槿在他们心目中的影响力,甚至比两个孙子还要高。
“商量事儿?”许槿就有些糊涂——她就回老家两天,家里发生什么事儿了吗?
“应该是盖房子的事儿。”周传英小声道——
昨儿个老爷子和男人一块儿唠嗑到了半夜,两人除了设计自家房子外,对许槿想要建五层房子这件事,明显还是觉得不大稳妥。
说曹操曹操到,这边儿周传英刚起了个头,那边卫振明就拄着拐从外面回来了。
和第一面见到时的沧桑颓废不同,眼下的卫振明却是满面春风——
兜里有钱,腰杆就挺得直。
瞧见许槿,眼里的笑容更是藏也藏不住:
“小槿回来了,傻站着干啥呀,赶紧进屋坐。”
卫姥爷本外孙女回来了,也从外面赶了过来。
周传英给许槿泡了碗红糖鸡蛋水,又端来个小笸箩,里面有花生瓜子糖块什么的,一个劲的让许槿吃。
卫姥姥则是不停的给许槿递糕点……
好一会儿,两人觉得投喂的差不多了,才满意的离开,把空间留给了许槿和卫姥爷卫振明。
“我听二妗说,姥爷和二舅,你们想跟我说盖房的事儿?”许槿也不兜圈子,直接开门见山。
“是啊,”卫姥爷磕了磕烟袋锅子,“昨儿个我听你二舅说,你想起一院房,还要盖五层?”
“嗯。”许槿点头。
“你这丫头,是个有魄力的,不过盖五层,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卫姥爷的声音无疑就有些沉重——
他年岁大,各个时间段都经历过。不说外孙女一下起这么多房是不是有些扎眼,就是这政策,谁知道啥时候是不是会再变?
“……要是以后真有个什么,你起这么多房子,怕是会,招祸啊。”卫姥爷叹了口气——
他是真担心,毕竟这些年了,见了太多事,多少人家昨天还其乐融融,今天就突然犯了错误,一夕倒台。
让他说,所谓财不露白,外孙女真是挣了钱,就悄悄的存到银行就行,或者偷偷买点儿小黄鱼之类的,一下子建一院的房子,还是五层,怎么想,都是有些不妥当的。
“……你姥爷跟我说后,我也觉得是这个理儿,”卫振明接过老爷子的话茬,“你还小,经历的事儿少,不知道人世凶险,妞妞啊,咱的眼光,得放长远些……”
一开始听许槿说要盖那么多房子,卫振明心里就咯噔一下,想着外甥女是不是有些飘了?毕竟就是小茹欣欣两个孩子也都过来,也就一人一间房子不就行了,何至于盖那么多?
这要是旁人,他自然不会多话,许槿却是他拿来当女儿一样疼的,自然不免就想要替她考虑周全些。
“姥爷,二舅,
我也正好想和你们说房子的事儿呢。”许槿笑着道。之前走得急11()11[(.)]711?╬?╬11()?(),
她只和二老说了她要建多少房子()?(),
还没来得及劝他们也多盖些房子呢()?(),
现在正好。
“不但我的房子依旧是照原来设计的()?(),
就是大哥和二哥的房子,也都应该往多里盖,最少,也要盖成三层的,地基也给打好,也按照五层的标准,真是将来想要往上接房子,也安全。”
郊区所有村庄中,卫姥爷所在的小庙村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也因此,这里注定会成为城市扩张时,第一波拆迁红利的享有者。
而随着省里招商引资的大力推行,很快周围就会被各种厂矿企业占领,犹记得上一世她是周汉祥大四时过来省城这边的,就已经有打工的过来这里租房了。那之后租房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到最后就是供不应求。
不说拆迁的,就是房租费用,到时候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再到拆迁的时候,那就更是赚翻了。
说句心里话,许槿对她那个买在村口的宅子真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现在村里人都瞧着那儿是最西头,周围就是庄稼地,自然比不上村里热闹。殊不知村头那儿正好临着十字路口,交通不是一般的便利。等工业园区建起来,那里可是热闹着呢。
许槿准备建起来后,最顶上一层自住,最下面一层当商铺出租,中间三层则是租给房客。
等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那儿的生意一准能起来。
不过已经有上一世的经验这样的话,她自然不能说出口,只是给卫姥爷和卫振明分析现在的形势:
“……今年过节时,姥爷和二舅你们有没有发现,村里年轻人有点儿少?”
因为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南边开始的,所以这个时候大量人工涌向了那里,就是小庙村也是这样。
“是比往年少,”卫振明点头,“年轻人都出去找活干了吗。”
这年头,随便在外面找点儿活,都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挣得多,这一带二二带三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那二舅你想,要是咱们这儿也建很多工厂的话,他们是不是就会回来?还有其他地方很多人,会不会也到这儿打工?”
“那当然会。”卫振明点头,都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要是家门口就有厂子能挣钱,那很多人宁可工资低点儿,也是不愿跑太远的,毕竟一出去打个工,和老婆孩子就得一年一年的见不着面。
“要是咱们这儿厂子企业越来越多了,其他地方的人肯定也会过来打工……到时候他们又是吃又是住的,厂里有条件安排房子就算了,没条件的话,不得自己找?”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几个企业还给包吃住的,顶多你租房给个租房补贴罢了。
“……我之所以盖这么多房子,不是要自己住,是想等着将来往外租呢。”
那边老爷子和卫振明也没有想到,许槿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信吧,又实在难以想象,他们这样的农村,也会有人来租房?
毕竟他们也就是离市区近了点儿,可再近依旧还是农村啊,周围都是田地,哪有什么工厂啊?小槿这么说,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很快就会有了。?()4?@?@??()?()”
许槿故作神秘的压低声音,“二舅你忘了,我们店里的客人什么单位的都有,前儿个有个市政府的过去,说是市里开会,准备往东发展,还要在咱这一片建啥工业园区呢,就是我同学,也这么说呢……()?()”
虽然有些模糊了,不过许槿记得,工业园区就是在这两年建的,还占了小庙村北边的一些田地。
听许槿先是搬出个“市政府()?()”
的,然后又搬出个“同学()?()”
,卫姥爷和卫振明已经是相信了七八分了——
市政府的人或者不可考,许槿那同学一看就是家里有背景的,不然,怎么就可能年纪轻轻的就开得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