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眼内乾坤:鉴宝女王已被预定 > 第九十二章 和氏璧

第九十二章 和氏璧

薛井然所写的这本《说玉》很薄,文字极为简练,能一句话说完的绝对不用两句话,能一个词描述的事情,绝不用两个词。他还在世的时候,指导安觉读过两次,此后就不再过问,学习全凭安觉自愿自觉。

安觉本以为自己对这本书的内容已经了解透彻,不说滚瓜烂熟,也算倒背如流。但今天重新阅读,却有了一丝不同寻常的领会。尤其是其中的一段有关和氏璧的描述,让她陡然出了一身冷汗。

“公元前五世纪,旧封建制度已经逐渐崩溃解体,迎来了全新的战国时代。那时,周时期的千余小国合并为百余国,再兼并,出现了后世皆知的五霸七雄。社会巨变,政治制度和王权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局面,旧的王权发生了变化,不但解放了政治制度的束缚,也解放了艺术思想上的因袭。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商业资本的发达,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交通和贸易日渐发展,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玉器的看法。

古语有云“白璧无价”、“美玉不鬻于市”,然而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雕玉艺术得到空前的提高,玉的选材也更加精美。相玉成了专门的工种,雕玉有了专家,上层社会统治者更是对美玉倍加推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和氏连城璧!

和氏璧的故事流传已久,传说有一个平民卞和,发现了一块玉璞,因为看出它很珍贵,就把它献给了国王。相玉专工却不识货,以为未经雕琢的和氏璧是顽石,导致卞和被罚,一只脚被剜掉了膝盖骨。卞和性子执拗,再次拿去呈献,相玉专工依然说这是一块顽石,最后他的两只脚都残废了。

断了脚的卞和,却依然固执的深信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抱着和氏璧哭泣,甚至哭出了血泪,他在为世上没有识玉的人而感到悲痛!岂料,后来这块玉经过雕琢,成为了一块精美无比的玉璧。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璧归赵国所有,各国诸侯既歆羡又嫉妒,秦王自诩国力强大,派人来取和氏璧,并假意愿意用五个城市交换。赵王不敢推拒,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拜见秦王,发现秦王根本无意履行约定,便使用计谋完璧归赵。然而和氏璧的真实情形果然如此吗?非也,和氏璧并非如传说中完璧归赵,蔺相如带回赵国的其实是一块假的和氏璧。真正的和氏璧被秦王使用偷梁换柱的计谋掉包,蔺相如却根本不知。

秦王得到真正的和氏璧后没有声张,而是偷偷找来手艺卓越的雕玉师,将它雕刻成了一枚印玺,正面刻有秦始皇嬴政的名讳,背面雕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

看到这里,安觉乍然倒抽了一口凉气。

怎么薛老师写的与她了解到的秦王玉玺的历史不同呢?难道秦王玉玺不是秦始皇攻破赵国得到和氏璧后,派人篆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那一枚传国玉玺吗?有关传国玉玺的故事和秘闻有很多,而且历朝历代都都出现过赝品。根据历史学家考察,所谓的传国玉玺至今不知所终,被湮灭在了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