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的呢?
首先就是从师的必要性,先说了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再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需要从师。
第二个方面是择师的原则,即“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就是从这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再继续用一个学生点名下一个的方法,翻译了第二段。
【“好的,我们照样翻译了第二段,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对比!”
“没错,那么具体是谁和谁的对比呢?”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唉~又对了,除了这两个对比之外,大家看看还有吗?”
“还有对其子和对其身!”
“是的,这里面有三个对比。
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是纵向的对比,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二个是对其子和对其身的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的是什么呢?是“习句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第三个是一个横向的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却“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结果就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这三个对比,都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唐之后的时期,尊师重道已经成了传统。
一些对于历史不了解的学渣疑惑。
“学者必有师,且天地君亲师,尊师重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韩文公还特意写文章提出来?”
“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啊,不然怎么叫韩文公呢?”同伴虽然也是学渣,但是他很肯定这些名人做什么都是有原因的。
“也对,接下来秦夫子应该会讲到的吧。”
现在他们除了平常的学习之外,每隔两天的天幕课程,也是要跟着学习的。
每次天幕结束后,还会集中讨论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
天幕讲解的跟他们现在学习的不一样的话,就会以他们现在的为准,天幕上的则会作为后人的观点记录下来。
【讲完第二段,这节课时间也差不多了。
“我们下节课接着讲,现在课间休息一下吧。下课!”
终于又到了课间,秦筝也想休息一下。
“老师,课间放视频吗?”】
又有视频可以看了吗?
对文章不感兴趣的人开始期待起来。
也不知道会放什么样的视频。
【“好吧,我们看个视频吧,不过我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