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的“悲”有几层含义?”
“三层?”“四层?”学生都是用猜测的语气。
“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回答的。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写的是: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现在,你们可以回答我,“悲”有几层含义了吧。”
“八层!”
“没错,总共有八层。
一层:悲秋―季节的凄惨;
二层:家乡悲秋不及万里外悲秋;
三层:定居万里他乡者悲秋不及天涯游子悲秋;
四层:短期天涯游子者悲秋不及长期者悲秋;
五层:长期少年天涯游子悲秋不及老年垂暮天涯游子悲秋;
六层:老年垂暮但身体健康者悲秋不及身老多病终年漂泊悲秋;
七层:身老多病终年漂泊者平日悲秋不及登台眺望满木萧然时悲秋;
八层:登台眺望满木萧然时有亲友在旁者不及孤独一人独自登台时悲秋。”
“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可见功力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宋,罗大经摸着胡须,很是自得。
一边的朋友也在恭喜他:“景纶,如今你也算天下闻名了,恭喜啊。”
罗大经谦虚道:“能为后生提供一点学习经验罢了,当不得什么。”
又感叹着:“这也算沾了杜工部的光。”
【“那么,造成杜甫“悲愁”的原因有哪些呢?诗歌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第一点,国难。当时的社会背景,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军阀混战,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第二点,家愁。结合之前讲过的杜甫生平,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的杜甫,具有家道艰辛之苦,羁旅异乡之忧,年老多病之愁。”
“第三点,孤独。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让诗人在这个世上越发觉得孤独。”
“第四点,触景。诗人登高之后,看到的萧瑟秋景,触发了悲凉之意。”
“这些跟诗歌结合起来,就体现了一个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
韩愈感慨,“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这么多的苦难造就的诗圣。
如果杜甫能选择的话,肯定是宁愿自己平庸一生,也不要这诗圣的名头吧。
【“最后我们来看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这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
秦筝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等学生思考得差不多了才继续。
““艰难”、“潦倒”这两个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