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嬷嬷刚才一番话所做的铺垫,没有什么用处,太后还是直白的问出了心中所想。
衍辞此行来慈宁宫的路上,就知道这次太后传他是为了孟昭意一事,福禄进养心殿禀报时,只说是太后传诏,并没有说是什么事情。
可若是连这点儿都猜不透,他还如何能坐得这一国之君的位置。
面对太后直勾勾的问话,衍辞面色丝毫不改,淡定且从容的回话:“皇额娘的风范丝毫不减当年,儿子是有这个意思。”
衍辞这句“皇额娘的风范丝毫不减当年”,明面上看着是夸赞太后,实则却是带有一些暗讽。
太后听罢,看向衍辞的面色有一些变幻无常,不过她还是笑呵呵的感叹:“哀家如今已经年老,许多事力不从心,只能日日吃斋念佛,多仰仗皇帝。”
母子的对话,在平常人看来,是最日常温馨不过,但是在话里的暗处都互相露出锋芒在较劲。
“皇额娘一片诚心,佛祖必然知晓。”
衍辞也继续孝顺的奉承。
“既然皇帝有复昭答应的意思,那可有问过文武百官的意思?别忘了,她是戴罪之身,当初是你亲自下旨送她去冷宫,如今连个好的由头都没有就复了她,怕是百官后妃不服。”
该说的还是要说,太后的这番话自然也是说的恰当,这关系到前朝和后宫,哪怕她这个做太后的再不问世事,她也该开口提点。
自然,衍辞听到太后有这样阻拦的意思,心里有些不畅快,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冷了和坚硬了许多。
“皇额娘,当初儿子为什么送昭答应去冷宫,想必皇额娘心里有数,孟家一事您知道他……”
说到孟家,衍辞情绪有些外露的激动,话到嘴巴还是没能说出口,有不能开口言说之情。
太后撇了眼衍辞:“哀家当然知道,可外头的人不知道,文武百官,众妃子知道的真相,就是如大家口中所传的那样。”
“听说冷宫失火那晚,昭答应借冷宫被害之事指出孟家一事是否也有冤屈,皇帝,你如今复她出来,难不成是让拨在外人心里怀疑的种子生根发芽吗?”
“孟家背后牵扯了多少人和事进来,当初哀家和你费了多大力气才平息下来,尽管昭答应无辜,但她身为孟家之女,不得不背上这个罪名,孟家也是一样。”
太后苦口婆心的给衍辞说了一大堆,到底还是不让衍辞复了孟昭意,可是衍辞心里早已决定好的事,他怎么可能改变。
“皇额娘,儿子之前也入皇额娘想的那般,冷宫或许是昭答应最好的选择,可经过冷宫一事,儿子想与其放她在冷宫不不闻不问,让她出来继续在儿子身边的较好。”
“冷宫失火前一晚,儿子夜探了冷宫,亲眼瞧见被儿子下令杀掉的那两个侍卫和一个太监在冷宫密谋,儿子坐观朝堂后宫,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其实其中的险恶远远想不到,只怕有一天,儿子这把龙椅也会坐不稳了。”
听到衍辞说自己夜探过冷宫,太后皱眉吃惊:“什么?你去过冷宫?皇帝原来早就预测到了冷宫会出事?”
“好在昭答应福大命大,没有辜负儿子给她的警示。”衍辞点点头道。
“儿子想,借冷宫昭答应被害一事复她出来没什么要紧,孟家一事儿子那日也当众警告过她,不过是她顺嘴提的一句,相信她的冷宫的势头会盖住这件事。”
“养心殿还有折子没批完,儿子就先行告退了。”
衍辞说完,恐太后又出言阻止,便先发制人,跪安离去了。
都不容得太后反应,等太后反应过来,只见得衍辞一个背影踏出慈宁宫主殿门外了,张嘴想喊都来不及了。
太后看着也是有些无奈的叹气:“唉!皇帝这性子!”
太后的贴身嬷嬷见太后如此,开口劝慰:“太后何必动怒,其实今日太后也不必阻挠皇上的意思,到闹得您二人之间不愉快了。”
“皇帝到底是大了,哀家说的不过也是事实而已,希望皇帝做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他也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