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民俗学基础总结版 > 第48章 实地调研

第48章 实地调研

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①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许多国外民族学著作逐渐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林纾、魏易翻译《人种学》,并于1903年由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出版。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学生陆续前往西方各国和日本留学,其中一些人系统地学习了民族学知识,回国后成为中国民族学学科建立初期最早的一批干部。

李济在美国学习人类学并获博士学位后,于1923年回国,到南开大学担任人类学教授。

②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题为《说民族学》一文,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明确了学科定义。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由蔡元培担任该组主任。

中国民族学家在学科建立之后,进行了国外学科理论翻译介绍、学科理论和方法研讨、民族学文物搜集等工作,初步建立了学术研究规范。

1934年12月中国民族学会正式成立,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了《民族学研究集刊》,中国民族学有了更多的交流,促进了学科发展。

③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民族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转移到西部地区。他们在抗战期间开展了对西部少数民族的大量田野调查,为后来大量民族学研究著作的诞生提供了丰富材料。抗战时期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发展的高潮。

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作建立了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又称魁阁,对西南几个不同社区进行调查研究。为了建设抗战大后方,一些民族学家提倡建立民族学与边疆政治相结合的专门学问——边政学,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民族学理论开始和实际结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