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城内。
一场大战下来,“流风铁骑”又只剩下万人左右了。
入云州之后,右骑军的一万新卒几近死光,但活下来的便成了铁血老卒。
如今,在这暮云城内。
除了“流风铁骑”万余人,剩下的两万多步卒,便交由了活下来的右骑军老卒,来担任基层军官。
遵循边军一概的传统,逢守城战事起,军官必立于城头。若主将战死,则副将顶上。
副将战死,则由校尉顶上。校尉战死,都尉顶上。都尉战死,伍长顶上。直至战至城破,士卒皆亡。
逢守城之战,敢有怯战者,斩立决。若敢怯战鼓动军心者,事后斩其全家。
这是边军历来守城之战的铁律。
之所以有此铁律,便是因为在士卒身后,便是大庆的子民。城若破,则百姓必惨遭屠杀。
因此,许多年前。
初代靖北王叶知行,便定下了这条守城铁律。
经过了三日的筹备后,城内严阵以待。
暮云城下。
浮云城的两万步卒,已经兵临城下。而来自云州城的一支两万人的骑军也已经来到。
在得知浮云城的那支骑军已经败亡后,云州城的那五万余步卒,也加快了行军速度。
最多三日,那五万余步卒便可到达城下。而原本准备赶赴边境的三万草原骑卒中,又调拨了一支万人骑军迂回至暮云城。
此时的“大雪轻骑”左骑军一万五千人,已离暮云城不足八十里,数个时辰便可抵达。而右骑军的一万人,还尚需四日抵达暮云城下。
因此,浮云城步卒,与云州城那支两万骑的骑卒抵达后。只是选择城外十里处,进行了安营扎寨。
第一日,双方皆是按兵不动。
都在等待己方的援军抵达。
次日,“大雪轻骑”左骑军的一万五千人。在萧逸的带领下,成功抵达至暮云城外。
大军没有进城,只是选择了一处山谷待命。待摸清了局势后,萧逸选择了在城外驻扎。
因为他认为,骑军入城守战。不如待在城外,静待战机。
若暮云城守不住,他可以率“大雪轻骑”在城外接应“流风铁骑”部出城。若城可以守住,他则可以在野外歼灭草原铁骑。
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内守城压力,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入城之后,万一守不住。则北境两支主力骑军,便会损失惨重。
培养骑军并不容易,因此要保全北境边军的野战骑军之力。
所以,他没有选择入城。没有选择与城内的那支骑军并肩而战。
他觉得,如果今日在城外的是徐士业,他也会这么选择。
但他也知道,这么做,守城的“流风铁骑”将会陷入苦战。或许这一战的惨烈程度,会让那支“流风铁骑”就此消失。
此时,暮云城下的三万草原骑卒。与步卒加起来,已经五万余人了。待后天云州城的五万步卒抵达,便发动全面攻城。
而楼上的陈破羌,看着城外的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