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来照顾裴阳妻小的村长一家告别之后,裴知明最终选择将事情真相说出。
老人呆住,雾蒙蒙的眼睛缓慢转向院门,她没再说话,缓慢扶着手杆走到院中的矮凳旁坐下。
以往每日闲时,她都会坐在这个矮矮的小凳上,盼着有天,门口会出现那道熟悉的声音。
老人佝偻着,手中紧紧握着一根拐杖。
那是儿子出事之前亲手给她做的,形状虽然有些粗糙,但打磨的十分精细,连一点木刺都看不到。
老人望着,望着,凳前的尘土兀地湿了一滴。
接着是两滴,三滴。
痛到极致的呜咽几乎是无声的。
将拐杖抱在胸前,盲婆婆坐着的背影深深弯了下去。
......
离开镇子前,裴知明提出能不能给盲婆婆送点粮食,这几年,盲婆婆私下给过他和月月一些吃食。
不多,但已经是盲婆婆能够拿出的最好的东西。
知恩图报,裴阳没理由不同意。
装着粮食的小推车推到一半就推不动了,盲婆婆的院中横七竖八的伫立着许多木桩。
木桩与木桩之间还横放固定着打磨圆润的杆子,裴知明说,这是盲婆婆儿子以前一点一点给盲婆婆打造的。
这样盲婆婆不管想去哪都有扶着的东西。
家中每个角落,都有他为了方便眼盲的母亲行动留下的心思。
将东西搬进老人家里的地窖后,裴阳在里面塞了五十两银子。
走时,老人还坐在那张矮凳上,裴明月同她说奶奶再见,老人才像反应过来,朝着小姑娘招了招手。
掩上盲婆婆的院门,院里同来时一样寂静。
一路上,何思晚几人心情都有几分沉重,裴知明尤甚。
不知道陈虎怎么哄的他娘子,这几天,他娘子对裴阳一家还算客气,对陈虎则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直到到了阜镇,这里比起原先的镇上热闹许多,何思晚几人逛了一圈,心情才逐渐好了起来。
陈虎他娘子也在陈虎给她买了个镯子后,眼见的和颜悦色不少。
不单只热闹,这个镇的面积也比原先大上几倍,裴阳等人和牙人逛了足足一日,才选定两处相挨不远的二进院子。
和以往黄泥糊的不同,青砖新房又大又亮,明月高兴地在院里跑来跑去,一会去爹娘房间瞧瞧,一会去阿兄房间看看。
花了两天时间将家中打理干净,何思晚在空处辟了块地,整个小院焕然一新。
裴阳还捡回只小狗,五人一狗正式在阜镇落脚。
之所以选这,源于原主上世的记忆。
新皇严政,在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整个朝堂风貌焕然一新,可惜在起义几年间伤了根本,身强力壮的年纪,即位不过八年就去了。
幼子登基,因年岁尚小,暂由太后辅佐朝政。
太后无甚野心,只想替刘家守好皇位,待刘雍成年,立刻将权利交还给了皇孙,连夜抬轿出宫颐养天年。
刘雍仁德,但过于仁德便易沦为中庸。
幸得良师指点,制新法,增官职,朝堂权利进一步平衡。
平衡带来的好处在百姓生活水平上有集中体现,刘雍将刘家的江山稳固,而刘雍的儿子则给该朝带来了真正的盛世。
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