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劝,吃饱饭。
杨妙华本来是个操心惯了的,就是坐月子,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也离不得她。甚至别说坐月子了,根本没那条件啊!
再过几十年,那些个年轻媳妇都恨不得头上没婆婆没老人管着,她们要自由要这样要那样,那纯是日子好过了。这年头,农村里没婆婆没老人,妇人生产后就真真是连个能搭把手帮帮忙的都没有——你说男人是干啥的?那人家还真没闲着,以为农活容易啊?马上就是掰苞谷忙完又要打谷子,全是力气活,上山下坡的,男人尤其是壮劳力都得去干活,那一天天的又热,真能累死个人。遇到紧急情况,就是坐月子的妇人都得去帮忙。所以家里没那条件的,想要踏踏实实坐个月子都是很难的。
以前最多也就是刚生了那几天大姐过来看两眼,偶尔搭把手——经常过来是不可能的,她自己都是方家媳妇,头上还有公婆,哪能把自家人撂下来管娘家妹妹。别人要戳脊梁骨的。
而杨妙华真正能在床上躺的也不过就这几天,之后就得起来忙这忙那,甚至底下都没流干净就得出去干活上工,不然没工分就分不到粮,没粮食就得饿死。
这回林大娘来帮忙就大不一样了,杨妙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有长辈照顾的好处,她也领情,该好好养就好好养,的确也该培养一下赵福安的独立性,不能啥事儿都指望她一个女人,更是要让他学会跟人打交道,别只想着推她出去应付。
但有一件事她还是想起来了。
“大姐,这事儿得通知一下外婆家吧?”
按理说,女人生产了,第一个就得通知娘家亲戚。而娘家上门探望也必然是最隆重的。所谓娘亲舅大,就是这个道理。但杨妙华是招的女婿,要算的话她娘家就在红旗五队。可她爹妈都死了,跟所谓的宗族也没有什么血缘很近的亲人,还不如外家来的亲近。
事实也是如此,别忘了杨妙华小时候还是抱到外婆家去才奶活了的,可以说没有外婆家就没有她。真遇到什么大事,除了本队的亲大姐,也就外婆家最值得亲近和依靠了。
“早通知了,昨天就叫人带信去了。”
“光是带信?没带点喜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