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农村人教孩子的观念非常朴实,那就是打,不听话就打,多打几顿就懂事了。日子不好过,也不怀疑有不少父母纯粹是把孩子当出气筒的,心气儿不顺就打娃娃的事并不少见。
这次又是三个外甥确实惹出了事,不挨打才怪了。
就连掉进堰塘呛了几口水的桃花都没躲过。
杨妙华跨进院门的时候,就看到大姐正按着梨花,一手拿着黄荆条使劲儿往她屁股上抽:“叫你看好弟弟妹妹,说了不要跑水边去,还去堰塘边,你耳朵是听不到吗?点儿都不听话!”
边说又气得伸手拧梨花的耳朵。
梨花痛得嗷嗷哭,旁边卫东和桃花也跟着嗷嗷哭,杨招娣就顺手一荆条抽过去:“嚎什么丧?我还没死呢!”
卫东被抽了一下就跑,但他敢跑,桃花却不敢,只下意识伸手去挡,但哪里挡得住?胳膊上瞬间出了个红印子,更是哇哇大哭起来。
“你闹啥子闹?管不到娃娃光晓得打,要你有啥子用?”有人从屋里走出来。
卫东赶紧跑过去:“奶奶,奶奶!”
“方卫东,你给我过来!”杨招娣大恨,卫东却躲在奶奶身后,把老妇人衣角抓得紧紧的。
老妇人也怒:“吼啥子吼啥子?喊你教娃娃你就只晓得打,你要怪就怪老大,当姐姐的咋个看的弟弟妹妹,还——来娣,你们啥时候来的?快进来,快进来!”
一场闹剧在杨妙华的到来中渐渐结束。
老妇人也就是杨招娣的婆婆马氏,六十来岁的模样,很精干,衣服虽然是破旧的,但洗的很干净,没有农村老人的邋遢相。杨妙华却并不喜欢她,甚至可以说有点怵她。
马氏对杨妙华从来都是不喜的,杨妙华十二三就招赘成婚自立门户,一大半都是她的功劳。杨妙华也能理解她对儿媳妇带着拖油瓶的不满,只是心头还是发怵。
平时要不是实在为难狠了,她也不喜欢上方家的门,哪怕这也是大姐现在的家。这位马大娘有一张厉害的嘴,她也不带一个脏字,甚至从来不用正眼看杨妙华,那指桑骂槐夹枪带棒就够诛心的了。
如今这般热情,还真是让杨妙华不太习惯。
“大娘,吃夜饭了没?”按照惯例寒暄几句打过招呼,杨妙华也解释了自己的来意,“说是桃花栽堰塘里去了,我们来看看。”
“大姐你也别打娃娃了,好好说几下,他们晓得厉害了就对了。”又抬抬手,指指赵福安,“我中午给你说过的,拿过来了。”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