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也是奇怪,好像觉得都是知青他的东西就该分给他们似的,不分给他们也不能分给别人。真是搞笑,他的东西他爱给谁给谁,这些人替他操心替他决定实在是想多了点。
杨妙华拗不过他,也只能谢了他的好意,把人送出门去,她收拣了碗筷,把饭菜放在小铁锅里,趁着天还没黑她开始缝布。
当然没有新布料,是旧衣服改的,准备给婴儿做包被的。
赵兰珍蹲在一边用小树枝在地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一、二、三……”
她还小,便是有笔都不一定能拿稳,这时候用树枝正好,也只能学这些非常基础的东西,她倒也肯学,现在孙菁菁都家去了,她还自己练的有模有样的。
杨妙华看了就还挺欣慰的,她挺担心兰珍会像前世那样笨笨的,这么看倒也还好,可能是越小学越好?
她也不太懂,反正如今有机会,能让兰珍跟着孙菁菁和于知青这样的文化人学习一下,熏陶熏陶也挺好。
想到于知青提的回城的事,她又有些感慨。
前世她跟知青接触的少,完全不知道于书彬的存在,或许是自己没注意,也或许他根本就没来这里,这谁说的清呢?
重活一世,好像很多事都没变,但好像隐隐中又有很多事都已经变了。也或者,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前世的他来了但很快就走了,所以她才会一点都没注意过。
毕竟这样一个张扬的人,上辈子的杨妙华不可能没有一点印象。
就看他出手这么大方,提到回城的也那么随意,在别的知青那里等十年八年都难等到的回城机会,在他口中仿佛大白菜似的。饶是杨妙华没见识,也知道这绝非一般人。
哦,对了,他还提到打枪,说自己枪法很准。
杨妙华对打枪这种事儿其实没多大印象,就是很小的时候有点乱,好像听说有土匪啥的,但经过土改,又加强民兵训练,这穷山沟也就还好,算得上比较安稳。稍微记忆深刻的也就是她那个死了的亲爹还是民兵队长,有枪,可到如今,农村集中力量搞生产搞农业建设,她这一辈乃至于往下的人,其实都没怎么摸过枪,内陆山区,又不在边疆,说穷是真的穷,说安稳,也算是真的安稳。
就生产队现在还有些人家里有枪,也都是一些土猎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