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在下列这些情况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提前,但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后。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莫、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即“大王来操何”。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即:沛公在安?
例: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即:复驾言兮求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
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注意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的形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而助词“是”为提宾的标志,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