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和韩世忠都争相推荐的人,原来此人正是老将军刘韐长子,刘子羽。当时韩世忠在刘老将军麾下时,一同平定方腊起义,后又一同守卫真定,结下了深厚友谊!
刘子羽赵柏还是知道的,原来的历史上,富平之战大败后,与吴玠一同守卫川蜀门户,坐镇兴元府,保住了大宋西南安宁。
文武兼备,上马能管军,下马能牧民。饶凤关失守,兴元府被攻破后,带领三百士卒,死守三泉县抵御一万金军,保住了三泉县,守住了川蜀门户。
后辞官归隐,建立学馆,一心教书育人,抚养并教育出一代大儒朱熹!
赵柏对此人还是万分钦佩的,若不是朝廷中诸人嫉贤妒能,说不准还能创造更高成就。
这刘子羽本来守孝期未满,是被老母亲硬撵出来的。金人为祸天下,父亲为保家卫国,抗击金军壮烈殉国。作为子孙就该继父遗志,以驱除鞑虏,收光复汉家河山为己任。
而刘子羽一路北上,来到建康,朝中诸人早已经物是人非。幸得张浚赏识,又遇到了以前袍泽韩世忠,这才有幸来政事堂议事。
听韩世忠说这刘子羽以文入武,军事知识相当丰富。韩世忠今天的成就,很大部分都是跟随刘老将军时,受他们父子二人耳濡目染,学来的。
赵柏觉得既然是将门之后,刘家又是儒学之家,军事知识丰富,也有过带兵作战经验,暂时留在身边当个军事老师也相当不错。就干脆任命为御营司军事参议。
韩世忠觉得金人极有可能会绕过镇江从通州渡江,攻击平江,或者直接从浦口渡江,直取建康,瓜州摆放的大量船只只不过是为了迷惑镇江守军。
吕颐浩听后心中大恐,金人分兵作战,如果攻击平江,刘光世必然败逃。如果从采石矶渡江,直取建康要害,建康现在就张俊两万兵力,加上御营中军、建康守军也不过四万人,如何能受得住!
而韩世忠、张俊、刘子羽丝毫不慌。
这就是真正打过仗和那些勉强懂些军事理论的区别。
张俊建议放弃镇江和平江,全军向建康收缩,加强建康防御。即使五万金人全部都涌入建康,凭借古城,也能守得住,一旦金人粮草耗尽,后路又不安稳,必然撤退。
这倒不失为一个最为稳妥的法子,张俊都能保证守得住,那必然不会有失。这也得到了吕颐浩的一致赞同。
但赵柏觉得如果放弃镇江、平江,江南之地必遭罹难,赵柏不想让江南百姓遭受金人屠戮侵犯。
韩世忠认为没必要放弃平江和镇江,只需将将船队全部移防建康附近江面即可,有他的船队在江上游弋阻隔金人,金人想要全部从建康渡江必然会付出大代价。
同时镇江和平江也能分散部分金人兵力,金人能用于攻击建康的兵力少了,众将士齐心协力,极有可能将金军击败在建康城下。
赵柏还是觉得有些不妥,赵柏觉得韩世忠可能高估了刘光世。赵柏觉得如果金人从平江渡江,刘光世极有可能会弃城逃跑。何谈分散金人兵力,反而刘光世的溃兵会扰乱镇江和建康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