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危急!这下项羽受不了了,立刻放下刘邦,引兵东下,讨伐彭越。项羽还真是牛人,长途奔袭,一举击溃彭越。游击专家彭越也不敢恋战,带领残兵败将又退回到自己的根据地。
项羽见彭越已掀不起大浪了,又带兵西进,重新找刘邦算账。而此时的刘邦趁着项羽和彭越打仗的功夫,一路北进,收复了成皋,和周苛镇守的荥阳形成犄角之势。
这次项羽变聪明了,不再被刘邦牵着鼻子走,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准备先攻下荥阳,然后再包围成皋,消灭刘邦,进而一举平定天下。
荥阳再次陷入危机之中。魏豹和韩王信奉刘邦的命令,协助周苛镇守荥阳。魏豹眼见荥阳朝不保夕,不由又动起了投降的心思,劝说周苛放弃无畏的抵抗,给自己留条活路。周苛一声冷笑,说道:“魏豹,我受汉王重托,誓与荥阳同存亡,你当我等都和你一样,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么?”周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动摇军心的魏豹处死,动员全城最后的力量,对项羽进行殊死的抵抗。
魏豹临死前一定痛骂那个给自己的薄妃相面的家伙,说什么薄妃若嫁王侯,必生龙子的鬼话,害得自己错误判断局势,落得如此的结局。
魏豹死后,刘邦将魏豹的家眷收到自己的王宫,其中就包括那个薄妃。后来,刘邦还真的宠幸了薄妃,而薄妃还真的生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还真的就当上了皇帝,就是后来开辟了文景盛世的汉文帝刘恒。
若嫁王侯,必生龙子。相面先生算的很准,只是魏豹做出了错误的理解。龙子是有的,只是与他无关。
魏豹死后,周苛被俘了,因为荥阳终于被项羽攻破。项羽敬佩守城的周苛,想劝周苛投降自己,答应封其为上将军,赏食邑三万户。周苛哈哈大笑,痛骂项羽不止,最终被处死。
正在成皋备战的刘邦得此消息,扼腕痛惜,对周家的门风钦佩不已,决定要重用周家的人,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纪信和周苛的敬意,于是任命周苛的堂弟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继承了周家人忠诚耿直,敢于直言的秉性,并将这个秉性发挥到了极致。凡是他认为不对的人和事情,他会坚决反对,毫不留情。周昌对于提拔自己的领导刘邦也是一视同仁,该说就说,该闹就闹,好几次弄得刘邦下不了台,吃尽了苦头,却又无可奈何。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周苛那么忠烈英勇。荥阳被项羽攻陷以后,韩王信就顺势投降了项羽。没过多久,这个精明的家伙就找了个机会离开项羽,重新投靠了刘邦。刘邦大人大量,继续给与韩王信足够的信任和支持。韩王信也就下定决心跟着刘邦和项羽血战到底。
仿佛历史重现。项羽和刘邦这对冤家在成皋重新对峙。双方都知道此战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和天下的归属。项羽勇猛攻城,刘邦拼死抵抗,战局又一次陷入到僵持之中。
与刘邦屡战屡败、狼狈不堪的中路战场不同,大将军韩信的北路战场却是顺风顺水、捷报频传。前文说到韩信出奇兵活捉魏豹,平定魏国后,按照张良的战略,继续向东北进发,攻打代国、赵国和齐国,以图完成对楚国的合围。现在的韩信已不是当初在淮阴被小流氓牛四欺负的倒霉蛋了,而是意气风发、屡战屡胜的北路战场的汉军统帅。
韩信信心爆棚,觉得自己终于迎来了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大好时光。什么代国的夏说、赵国的陈馀、齐国的田横,甚至人人谈之色变的西楚霸王项羽,迟早会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等待自己的将是封疆建国、光宗耀祖的美妙时光。此时的韩信已经在汉军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连刘邦派来辅佐自己的张耳将军对自己也是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韩信也并非没有一点烦恼,这点烦恼就来自自己的领导刘邦。每当韩信打了胜仗,刘邦就过来调兵到中路战场。刘邦还算的很准,总是只给韩信留下一万多人,剩下的全部调走。而且,刘邦又很有品位,只要战斗力强的精兵,不要新兵蛋子。那新兵蛋子怎么办?韩信你自己安排,将他们培养成精兵,这不正是你大将军的职责么?
好在韩信也确实能干,什么样的兵也能带,也能继续打胜仗。这不,平定魏国以后,韩信带着这帮新兵和代国打了一仗,大获全胜,并在阏与活捉了代国的丞相夏说。此时,刘邦正在荥阳苦苦抵挡项羽的进攻,得知韩信平定代国的消息,马上派使者赶到了代国,下达了四道命令:
第一,嘉奖韩信和张耳及其他有功将领。
第二,立刻抽调五万精兵赶赴荥阳作战。
第三,韩信、张耳带领剩下的部队进攻赵国,将赵国平定。
第四,平定赵国后,进攻齐国,将齐国拿下,完成对楚国的合围,以解荥阳之围。
韩信和张耳相互看了一眼,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汉王也太贼了,五万精兵调走,好,我们又只剩下一万多人了。还要去进攻赵国?赵国可不比小小的代国,拥兵二十万,丞相陈馀也是一代名将,又有名将李左车的辅佐。我韩信倒不怕他们,但汉王你总得给我留点能打仗的精兵吧!使者得到刘邦的授权,态度十分坚决:精兵全部调走,至于攻打赵国的事,大将军自己想办法。
送走刘邦的使者,韩信对张耳说道:“将军和汉王是故交,应该十分了解汉王。你说汉王是认真的,还是在开玩笑?他是什么意思呢?”
张耳苦笑着说道:“荥阳吃紧,汉王也是没有办法了。我估计他恨不得让将军亲自带兵以解荥阳之围。大局为重,汉王让将军继续在北路作战,已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