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王英瑶的儿子都知道,所以他将王英瑶回家的路断的彻底。
“我舅舅说他是男的,照顾不了。”
顾唯不觉得,“病痛和生死攸关的事情面前哪有什么男女大防?何况这是他的母亲。”
“只是接回家呢?他照顾不了可以雇人的啊,我们公司有很多照顾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阿姨,我可以给你们介绍啊。”
施杞似是抓住了希望,这个原因有家政公司就可以解决。
“我舅舅不会同意的。”
“是经济的问题吗?我可以试试看帮你们申请政府补贴的。”
“我外婆有退休金也有存款的。”
王英瑶外孙女的意思很清楚,原因和经济没有关系。
小区的门外是一条窄街,窄街的对面是另一个小区。
王英瑶的外孙女领着施杞和顾唯顺着巷子的另一端走去,走向通往热闹的大马路,小巷里的路灯昏黄,路本就不宽,两边不规则的停着好些车,让道路显得更窄,施杞来的时候赶时间是打的车,若没有王英瑶孙女的引领,真的是不知道怎么离开。
冷风不断侵入,施杞戴上外衣的帽子遮挡,仍是将王英瑶外孙女的讲述听的一字不漏。
那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关于王英瑶的家。
1928年王英瑶出生在重庆,那时候的重庆还属于四川,那时候的中国战乱纷飞,食不果腹。王英瑶是家里的第十二个孩子,还是个女孩子。苦活累活她都拼命担着,因为不能提供价值她很可能就从血亲的身边离开。
那时候的的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哪有以后可谈。天上飞机轰鸣,周边炮火丛生,山城里尚可躲藏,这绝佳的地理优势也让她遇见了她的丈夫。
王英瑶的丈夫当年带着一家老小从南京逃去重庆,那一年南京城里血腥滔天,残垣断壁,炮火在地上随意的扎下骷髅,妇女被奸淫,婴儿被刺丝,长江边的人如同玩偶接连倒在枪支里。
没能力逃走的,没来得及逃走的,都成了那场罪恶的牺牲,王英瑶的丈夫迁徙成功,还在重庆的盐务局里谋了差事。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思考自身的婚姻问题。
在那个年代没有喜欢,只有合适。王英瑶那年十六岁,山城人的白嫩,少女的大眼,她最后一次为生养她的家庭做的贡献,就是丈夫给的丰厚彩礼。
从那之后,那个血脉相连的家,和她再也没有联络。
她在重庆生了一天一夜才生下大儿子,他汲取着王英瑶的养分,长得非常大只,丈夫给他取名钧。后来她们举家回到南京,又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
女儿和儿子
画面是是菲林的透红,那一层红色之下模糊着四个人的笑脸,为首的人好像就是刚刚走过去的young,接着是小同和becca的笑脸,最后一张脸是林也丽的,她也在笑着。
身后传来小同和young的说话声与关门声,林也丽就这么一直站着,在楼道灯的微光里她想要再看清脑海里的画面,那画面看不清了,只剩下透红的一层。
是她的想象吧。
becca和小同没有发生冲突,所以她才会有这个联想吧,一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