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着说:“对宝钢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得增加点感性认识,不亲眼看看不行啊。”
●施工经理说:“这就是科学技术,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在没有研究出来以前是深奥莫测的,一旦研究出来了就这么简单,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就称不上科学技术了。”
●单永惠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很累很累了,但我们必须再加一把劲,再多流几身汗,再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把工期抢回来,行不行?”
● 掀起*****视察宝钢建设
1984年2月15日,春天的上海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这一天是宝钢人难忘的一天。
早晨,宝钢工程指挥部、宝钢总厂的主要领导,都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清在宝山宾馆门口迎候***的到来。
此次陪同***前来视察的还有王震同志、上海市委等领导同志。
9时30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乘坐的乳白色面包车徐徐驶进宝山宾馆。
车停下后,80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健步走下车来。他身穿灰色中山装,亲切地向大家挥了挥手,微笑着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然后,***又握住总指挥黎明的手,微笑着说:“对宝钢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得增加点感性认识,不亲眼看看不行啊。”
在宝山宾馆会议厅里,小平同志坐在沙发上,燃着一支烟,在他面前放着一幅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建设示意图。
此时,宝钢总指挥黎明正指点着蓝图,向***介绍钢厂的规模、设备……
***听得很专注,一边抽着香烟,一边频频点头。
当黎明说到二期的设想时,***果断地说:“宝钢二期肯定要上,问题是什么时候上。如果上二期,今年、明年要多少投资?”
宝钢设计总工程师黄锦发回答说:“今年需要4000万,明年估算要两个亿。”
“从今年开始做准备,到哪一年可以干完?”***问得很细很细。
黎明对***的问题一一回答了***的问话。
***听了,边点头边说:“如果1985年只要两个亿,二期还可以上得快一些,不要耽误时间。”
陪同小平前来宝钢的国家副主席王震接着说:“对,还是要争取时间。”
会议厅里专门为***同志准备了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席间,黎明同志请小平同志为宝钢职工题词。
***同志凝神思索了一下,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三行苍劲的行书: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随后,***同志兴致盎然地驱车巡视了宝钢纵横13平方公里的厂区。
在延伸到江中1600米的宝钢主原料码头上,小平同志眺望着滚滚东流的浩瀚江水,关切地询问了码头水深、航道疏浚情况,以及能停泊几万吨级货轮吨位等,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卸船机的高效率工作,边看边问一些情况。他亲切地说:“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
据当时陪同***视察的黎明、黄锦发等宝钢老领导这样回忆:
在宝钢主原料码头上,小平观看了大型卸船机高效率的工作,对宝钢人说:“我们要把日本引进的技术都学过来。”
在高炉工地,***手指4063立方米高炉,询问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炉是多少立方米?在哪个国家?并与现场施工作业的工人交谈,当他得知承建高炉的工人是四川人时,***兴奋地摆摆手说:“是我们家乡人呐。同志们辛苦了!”小平同志亲切的乡音博得了阵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小平同志频频招手向广大建设者热情致意,整个高炉工地沉浸在领袖关怀群众,群众热爱、崇敬领袖的亲密融洽气氛中。
在宝钢自备电厂视察时,小平同志健步登上12米高的中央控制室,通过电视屏幕图像观看了两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转情况。
在观看时,***同志又关心地间黎明:“这两台机组发的电,宝钢自身够用吗?”
黎明回答道:“宝钢每年自用约36亿度,电厂年发电量49亿度,多余的电还可以输入华东电网。”
***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在观看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仪表时,***同志亲切询问正在操
纵电子计算机的职工是什么文化程度。
陪同的电厂厂长介绍了几位上岗操作的同志都是大专毕业时,小平同志微笑着说:“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该是大学生。”
***亲临宝钢视察,给宝钢建设者带来了***、***的巨大关怀,带来了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
***的到来显示了中央对宝钢的大力支持,这给处在争议不断下的宝钢以极大的鼓舞,于是,宝钢建设的**到来了。引水工程顺利完工
1984年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一,冷风阵阵,寒气逼人。
然而,此时长江岸边却是人头涌动,上海港务局主持的从长江引水开工验槽仪式正式开始。
仪式开始后,鞭炮齐鸣、红旗喜摇。
此时,正在全国各地互拜新年时候,来自港监部门、地质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宝钢有关人员200多人聚集在冰冷的江边,看着工作人员用经纬仪找准工程位置后,一声令下,现场开挖。
紧接着,轰隆隆,一声巨响,特种公司经理王茂松开着他的绿贝特自卸汽车,朝着长江抛下了第一块石头。
就这样,长江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了!
于是,一时间宝钢的工地上没有彩旗、没有号角,只有卡车的吼声,117辆进口的自卸汽车满载着石块,像一头头愤怒的牛,怒吼着,盖过江风的呼号,在被辗得粉碎的江岸上来回地奔跑着,向大坝的前沿抛石、塞钢渣、填黄土,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在当时,取水淀山湖改为引水长江,致使宝钢引水工程成了一期工程最晚开工的一个项目,要赶上投产,时间紧迫,3年半的工期必须在两年半内完成。
工人们12个小时轮休,人休车不休。为了加快进度,宝钢特种公司经理王茂松咬着牙,圆瞪着眼,顶着寒风,在工地上来回巡视。
在施工第一天,王茂松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离现场只有40米,白天黑夜,只要是醒着,他就在大坝上现场办公。
在王茂松的带领下,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当时一个叫田春元的小伙子,吃饭也不舍得下车,把饭盒放在手边,利用装车的一两分钟吃几口,装完车后马上放下饭盒就开车,卸车时还有一两分钟的空隙,再吃几口,就这样来回拉了五六趟,饭还没有吃完。
在工人的奋力拼搏下,不到20天,大坝前沿工程完工,筑坝开始。
在当时,工程采用的是国外一项新技术,按照要求,坝底要铺上一层尼龙布,以防渗透。
此时,找民工,时间等不得了,“自己干”,王茂松决定。
初春的上海,咋暖还寒,气温常常逼近零度,大伙儿光着脚,踩下去,泥沙没膝,冰凉刺骨,抬一抬腿,似有千斤重。
为了抢潮头,趁海潮未来时铺好尼龙布,王茂松身先士卒,和职工们一起,同泥水较量,站着干不行,就跪着干,跪着不行,就趴着干……
为了激励工人们的积极性,王茂松大胆采用了“联产承包、责任到人”,在宝钢工程建设中,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不知道,当时吃的都是大锅饭。
工人们真的干疯了,累了、病了、困得打盹了,会有人拦住车,把人扶下来,自己就钻进驾驶室,开起来就走了。
当时有一个叫欧淑云工人,她工地上唯一的女司机,她和男人一样天天超过定额,谁也不知道她已经已有了身孕,勉强干了一个多月后,她心想这样下去早晚要出事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请假、休息、撤离,她不想,这么大的工程,自己一定要亲手把它干完!
于是,她做通了爱人的工作,做了人工流产,仅仅休息了10天,就又回到了工地,再次坐到车上,和男人们一样的拼命。
1985年8月20日,在宝钢全线投产前一个月,水库如期蓄水。及时铺成厂内铁路
1984年7月,离投产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但厂区33公里铁路才铺轨7.1公里,按照这样的进度,再有3年也难完成。
在宝钢,铁路是厂区之动脉,铁水、铁渣、钢锭等物料都依靠它转运,铁路不通,整个宝钢就死了。
情况非常危急!
厂区铁路严重脱期,有关部门紧急报告,报告传到***代表韩光手里,韩光当即批示:
铁路耽误的工期一
定抢回来,厂区铁路必须开通,否则动脉卡壳,影响投产,这可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当时,中国建造铁路还没有突破建国初期的水平,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一把镐头一把锹,人挑肩扛累断腰,手挥镐锹地上捣,施工全凭觉悟高”。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3年的工期要一年要抢回来,大家都认为是天方夜谭。
当时,情况又在那摆着,必须完工。
施工经理急得手足无措,可就是想不出办法,唯一的就是增加人力,可人多了又施展不开。
正在领导无计可施的当口,机械科长潘超主动找上门来。他对施工经理说:“让我来试试。”
于是,潘超来到工地,细心观察计算,他发现有3个影响工程进展的障碍:
第一个是铁路路基道渣铺设;
第二个是瓶颈是螺栓固定检测;
第三个是钻螺栓孔。
在当时,铁路路基道渣铺设全靠工人们肩挑手抬。一个壮劳力一次挑100斤,往返20次,也就1吨,整个工程所需道渣近30万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不能全面开花,只能一段一段地修筑,按一段投入100人计算,整个工程得10年才能完成。
因此,要抢回工期,就是必须变人工为机械化,别无它法。
打定注意后,潘超开始到铁道部一个个施工工地现场观察,把各家替代肩挑手抬的土办法汇集起来,设计出了几种摊铺道渣的机械,再去劣存优,然后利用废旧机械零部件,和车床工、刨床工、钳工师傅们一起,一件件现场制作、精心加工组装机械。
最后,机械中有两个轮子因条件限制一时做不出来,潘超就到江浙附近的有关厂家寻找替代品,一连数天,跑了10多个厂家,终于在上海铸锻厂的露天废料堆场里翻到了两只。
顿时,潘超如获至宝,连夜赶回来,一辆摊铺机械终于组装完成,潘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溜渣车。
溜渣车用推土机牵引,边前行边铺渣,犹如后来进口的修筑马路的摊铺机,均匀快捷,工效提高了100倍。
铁路道渣铺设第一次在宝钢实现了机械化,当然这个机械化的推行也大大提高了铁路铺设的速度。
铁路路基道渣铺设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其他问题制约铺设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