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放心,我一定收好”。杨一善拿了纸和笔来,不过还没开始写,便又顿住了,“你认识昌国字吗?我给你写一份收契”。
“认得”,这两个字榆达青说的倒是很顺。
杨一善认真写好收契,不仅落了名字,还盖了异乡安的章。她将收契递给榆达青,“榆老板收好,咱们以三年为契。三年内只要您拿着这契书和十两银子来,我便把那玉还你”。杨一善说完又让吴量从账上拿了六两银子来,那玉虽谈不上价值连城,一百两还是值的。杨一善也不好做的太黑,便折成十两,又给他们舍去八文零头,还剩余六两。
她把那六两又递给了榆达青,“我扣了四两的账钱,剩下的您收好,路上省着些该是够了”。
榆达青连忙道谢,不过杨一善还是要把丑话说在前头,“三年一过,这玉我就不再替您留了”。她想,三年内他们要是不来赎回,她便把这小鱼送给年红。
“好。最 最迟明年我们就过来。这个十分十分重要。请请您一定帮忙收好”,榆达青又嘱咐杨一善一句。杨一善也十分郑重地应下了。
那榆达木最后拿起小鱼,亲了亲才放在桌上。然后便带着其他几人头也不回地走了。杨一善掏出帕子把那小鱼仔细擦了擦,锁在了账房的抽屉里。
等她锁好出来,刚到前厅,不想那几位安国人又折回了。杨一善暗想,“他们怕是后悔了,等下有的磨了”。她也不惧,迎上去笑着问了句,“几位怎么又回来了?落了什么东西?”。
“¥%#&...”,那榆达木冲着杨一善乌拉拉地说了一串。杨一善一点也没听懂,只觉着他的声音十分悦耳。少年音色,干脆清朗。榆达木说完就低下头去,杨一善很好奇便歪着头看。
榆达木脱了一只鞋子,拿在手上。又从腰间掏出了一把小刀,在鞋上划了一道,从里头抽出了一个东西来。他把那东西递给了杨一善,示意她接着。
杨一善开始以为他在鞋里藏了什么值钱的宝贝,可这会儿瞅着倒也不是。她随手接过,看了一眼,瞬间睁大了眼睛。她忙跑出去把门口那张告示揭了下来,与手中的这株干草仔细比对。她来来回回对了几遍,越看眼睛越亮。她招手把吴量叫来,激动地问道,“你快来看,这是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存稿箱今天阵亡了,还是直接发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