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武侠之勇闯江湖 > 第一百一十六章 侠客番外(下)

第一百一十六章 侠客番外(下)

“侠”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情怀。它和孔孟的“仁”,老庄的“道”一样深深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侠义精神也在另一个角度指导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但侠义精神与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属于读书人,不属于贵族、士大夫,它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道德信仰。而侠客本身就来自于民间,他们的社会阶层很低。史书里很少有他们的身影,但人们总是觉得他们无时无刻不活在人们周围,而且很多。

为“侠”提供全部理论基础的是墨子。他本人就是一为大侠。墨子手下拥有一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武士,从这个角度讲,他也有点像日本的忍者头目。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他主张的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但普通百姓眼里,这些都是奢侈的繁文缛节,丝毫没有用处。墨子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孔子进行批判,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无用的东西进行粉饰。其次,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第三,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第四,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理论等于将人们对自己亲人的特别观爱变成一种必须履行的规则,于是中国的人信任纽带仅限于家庭,家族和祖先的权威被上升到了神圣的地位,这无疑使整个社会变得割裂和缺乏信任基础。而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使萍水相逢的人肝胆相照,患难与共?那就是“兼爱”!在儒家看来,爱是有等级的,但在墨家,爱是无差别的,博大的。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扶弱以抗强”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

……

这些铿锵有力的句子成了一代代侠客们的信仰和职业道德。墨子一生都在实践他的和症、博爱的精神,以利天下地原则专门为别人效劳,乃至国际间的纷争。虽然墨子学说后来退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但它仍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对各个阶层施加影响。普通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与“兼爱”不谋而合,并在侠义精神那里找到了寄托。

《墨子》的高度理想化和平等的内涵使得没有一个专制王朝能够容忍它的存在。它也不可以像道家佛家那样躲进象牙塔里参禅悟道,这种放弃社会责任的行为与墨家精神相背。墨家是特例独行的,他们善于逻辑思辨,懂得自然知识,能够制造各种器械。但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做这些工作显然最终会沦落为“君子不齿之人”,或许爱琴海更适合他们生活。

墨子是把侠义精神学说化的大师,提倡“兼爱,非攻“。现代的武侠小说更有些把墨家子弟做为素材来写。黄易的《寻秦记》里的主角项少龙刚到秦朝学的剑法就是墨家剑法,并用之辅助秦王赢政:温瑞安更是在《神州传奇》中直接把墨家写成了武林四大世家”慕容,墨家,南宫,唐“之一,并在大闹权力帮主李沉舟的灵堂一幕中有战斗描写,笔墨虽不多,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墨子并不是侠客,没有带剑走天下。但墨家思想确实不同凡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