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论坛。”想起之前填交友资料,丁玎继续说,“音乐/文学/上网,是我人生的三大主题,缺一不可。”
“文学?你居然喜欢我的专业,同志啊。”
“你的专业吗?原来你是个文人啊,看你对外贸这么熟悉,我还以为怎么着也应该是市场营销的呢。”丁玎说罢跑去复看风之子的资料,果然填的是中文专业。
“很多人工作和专业不一定对口的,我也干过文字类的工作,年轻一点的时候,也是求知欲旺盛,所以非专业的东西,也是因为兴趣而研究来的。”
“那你还研究过什么呀?”丁玎不由得更加好奇起来。
“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甚至些许法律。”
丁玎不由得打心底佩服:“你真是个全才,是我见过的学识最广博的人了,不会是什么博士吧?”
“那倒没有,一个复旦的文学硕士加一个中大的MBA而已,后者是工作后才拿的。”
丁玎终于知道面前的这号人物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了,却仍然厚脸皮道:“其实你去站内论坛原创、宠物等版块,能搜到一些我乱涂鸦的东西,不过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是不是脸皮太厚了呀?”
“那我一定要去看看了。我也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尽管它没用。”
因为这点,丁玎突然对风之子的好感倍增,她总觉得受过文学熏陶的人,应该比较有内涵,何况这也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喜欢文学作品吗?最喜欢哪个作家?”风之子又问,共同话题从一个到一个引导着。
“不喜欢,那些都很老了。我只喜欢网络文学和小说。”丁玎如实作答,充分体现了80后的新潮。
“网络文学的确是文学史上的一次变革。就像看周星驰的电影一样,爽。”
原来学习传统文学的人,也会对变革欢欣鼓舞。
丁玎也积极表态:“我不喜欢条条框框,我喜欢网络文学不流于形式的那份自由。”
“网络创作实际上是大众话语权的一种回归。最初的文学创作其实也是大众化的。比如说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
“哈哈,那些四诗五经,我一篇都没读过呢。”既然对方是真材实料的大专家,丁玎反而不再对自己的肤浅感到不好意思了。
“读起来比较困难的。但也有趣。有一篇说一个男子上门追求一个女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风之子对古诗竟是信手拈来。
“不明白。”丁玎一看古文就觉得费劲。
“‘氓’是男子的意思,‘蚩蚩’是嬉皮笑脸。”风之子提示。
“你干脆全解吧。”丁玎投降了。
“这是一个女孩的口吻写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这小子嬉皮笑脸地找上门来,抱着几尺布来跟我换蚕丝。他哪里是来换丝的,分明是来泡我的嘛。”
丁玎不由得联想到,他说想跟她探讨服装穿搭,看来不就是那个活生生的“氓之蚩蚩”吗?
她花了那么多时间深深的爱着徐怀旧,不知道是否也要花同样的时间让自己全身而退,但是她会努力的把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健康开朗,哪怕是交一些仅仅是能聊天的朋友也好,只要能离开徐怀旧,当然,如果能爱上别人就更好了。
跟风之子的聊天,应该是除了酷哥外的唯一一个网友了。
那个晚上,丁玎刚读完第二遍《简爱》,然后把自己在缘聚今生的昵称改成了“拣爱”,她觉得这个名字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现在的立场,拣那个能真正把自己带出旋涡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