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便乘着这次接见诰命的机会,将几位公主在离宫内多挽留了几天。这几天之中,长孙无忧也不打算说教,长孙无忧相信这几个女儿对于政事是不会插手也不会有逾越之举。因此便让几位公主陪着自己在离宫内赏花散步,看戏听曲。很多时候不是说教才能够拉近感情。
长孙无忧对于襄城以及南平格外放心,当初襄城下嫁萧家,虽然有李世民笼络萧瑀以及弥补当年萧瑀被罢相的心思,但是对于萧李两家而言。这既是亲上加亲也是政治联姻,是注定的结局。
萧瑀之妻出身独孤氏,既是隋朝文帝皇后独孤伽罗族侄又是先帝,李渊之母独孤氏的族侄。北周权贵独孤氏,不论是隋朝还是今夕李唐,都是与皇家密不可分的姻亲关系。关陇集团自北魏开始,如今已经是三百年世家林立。皇室之人,从来就没有独善其身的说法。
萧家本身作为南梁皇室之后,而又与隋朝杨氏以及北周独孤氏息息相关,“一脉相连”。
对于襄城,萧瑀之子萧锐说是尚主,也可以说是娶妻。因此襄城能不能融洽的与公婆相处,和睦的处理萧家与皇家的关系,就是襄城需要面对的难题。长孙无忧看见了襄城的睿智以及聪慧。
襄城作为公主,能够在嫁入萧家后,亲自提出不要公主府,而是与公婆一起居住。这是难得的一种内敛,长孙无忧从中也看出了,襄城是一个明白透彻之人。而出身南梁萧氏皇族的萧瑀,长孙无忧只能用命途多舛来说。不但如此长孙无忧还觉得萧瑀一生坎坷,朝堂上五起五落。除了被封为太子太师后被李承乾连累,还有萧瑀自己刚正不阿以及耿直倔强惹的祸。
世人皆知魏征冒死觐见以及纳死谏,但是又岂知还有一个萧瑀。
萧瑀不仅是个贤臣更是一个好弟弟,自古忠孝难两全,萧瑀算不上忠孝两全之人,但是萧瑀做到了无愧于心。
武德年间先帝李渊对于世交萧瑀很是看重,萧瑀虽然没有出将入相,但是先帝在政事上极其信任萧瑀。一次先帝草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承办。萧瑀阅后,发现其中有几处考虑不周,于是,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
按当时朝中规定:“在皇帝命令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妥之处,臣僚应该向上奏明,加以改正”。
萧瑀的做法是符合上述规定的。但唐高祖闻后,心中不悦,于是召见萧瑀,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慷慨陈词,用隋朝“内史宣勅”、“前后相乖”,致使:“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的史实,来说明唐高祖所拟政令“不经审勘”的危害。
接着,萧瑀又陈述了他在皇帝“每授一勅”之后,“必审勘,使与前勅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迟晚之愆,实由于此”。先帝事后自知不对,称赞萧瑀“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忧“。
武德九年,皇位储君之争愈演愈烈,自古夺嫡从来就是成王败寇。没有亲情没有家人手足之情,有的只是对于九五之尊的追求。
在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之中,若说萧瑀与谁交好,当属李世民。出于对皇权动荡的不安以及对天下安危的考虑,萧瑀在前朝中毅然决然的站在了李世民身后,作为支持李世民的朝廷重臣之一。
之后虽然被李世民五次罢相,但是再被重用后,对于江山社稷,萧瑀依旧良苦用心。对于李世民,在朝堂上萧瑀依旧坦率直言,而对于同僚,萧瑀秉公执法。
因为脾气倔强,长孙无忧记得,自己去世之后在前朝还亲自看见了萧瑀第四次被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