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胡
属弓弦乐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等,是梆子腔戏曲及其它若干北方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表面类似于二胡。板胡的音箱是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二根弦,马毛。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别富有乡土气息。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弓弦乐器组的一种特性乐器。它最适合表现热烈、奔放、欢快的情绪。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运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种刚健泼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乐的阳刚之气和乡土气息。
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板胡有多个品种。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板胡是梆子腔、乱弹腔各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曲艺伴奏,如兰州鼓予、道情。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历史。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和说唱伴奏,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几百年来,板胡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莱芜梆子、吕剧、晋剧、郿鄠、秦腔、蒲剧、兰州鼓子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现在,板胡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独奏乐器,并为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民族音乐用的独奏或合奏板胡,发音特别清澈响亮。适合演奏活泼欢快的曲调。板胡在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最高音部。由于它的音量大、发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长于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也擅于表达深沉、优美和细腻的情感。音色热情、豪放,富有乡土气息。中音板胡有时也用于民族音乐中。
板胡独奏曲有《灯节》、《赶路》和《大姑娘美》等。
2.京胡最初也称胡琴,是京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是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它的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的,琴杆置有千斤钓,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据京剧界老艺人说,早期的京胡用软弓子拉弦(就是弓毛松软),十九世纪后才出现硬弓。而现在安徽、河南等省仍有人使用软弓演奏。使用这种弓演奏,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是很高的,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京胡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在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
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蜡。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
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软弓京胡。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京胡也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北京尤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的实践,京胡发展为各种规格,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如今,中国的作曲家还为京胡创作了很多独奏、协奏曲,京胡也从为京剧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参见“软弓京胡”条)。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
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陆续来到了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发展而成为了今天的京剧。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
3.高胡是广东特性乐器之一,也称粤胡。他的形质类似二胡,因此也有地区称为二胡。实际上是根据二胡改革而成的。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它的外弦用钢丝弦,内弦则用铜丝缠弦。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减少沙音。高胡的音色秀丽、明亮、华美、飘逸,适合演奏抒情、华丽的乐曲。《春天来了》这首乐曲中充分发挥了高胡的乐器性能,清澈、明亮、华丽、抒情,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使人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在大型民族乐队中也用作高音弦乐器。也是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其乐曲有:《彩云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等。
高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乐队中,高胡按实际音高记谱,定弦比二胡高纯五度或纯四度,即定弦为a(1)、e(2)或g(1)、d(2)。常用音域为a1(g1)至b3(a3)音,b3(a3)以上的音,发音紧张、尖锐,不宜多用。在常用音域范围,其音色明朗、清澈,适宜演奏优美、抒情以及秀丽、活泼的曲调,并经常与二胡构成八度奏。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同广东地区的粤剧有密切联系,曾作为粤剧伴奏的主奏乐器,因此,最初高胡也常称为“粤胡”。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4.中胡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的。它主要为了加强乐队中声部表现力,是乐队里中音声部的弓弦乐器,也可用来独奏,所以也称中音二胡。中胡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杆比二胡长,构造与二胡相同。此乐器多用于合奏、伴奏,也用于独奏。它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较浑厚、广阔饱满,音色比较别致。《草原上》这首乐曲中就充分展示和发挥了中胡独特的音色和技巧。
中胡,“中音二胡”的简称。中胡由二胡改革而成,琴杆比二胡的长,琴弦比二胡弦粗。中胡是民乐队中重要的二胡族的中音乐器,在二胡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琴筒较二胡大,琴杆比二胡稍长,琴弦比二胡弦粗,音色浑厚。是民族管弦乐队不可缺少的乐器,常担负中音声部的演奏,亦可独奏或参加重奏。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社团上海大同乐会,就创制了一种中音拉弦乐器——弓胡,它是仿中国古代乐器提琴的形制,采用了像二胡那样的悬弦拉奏方法,但未能流传下来。与此同时,中国著名民族乐器制作师周荣庭(1907~1975)先生,他拜江南丝竹名师周少梅为师,悉心学习二胡和琵琶演奏,并参加了由著名民族音乐家项学臣、姜守良组织成立的吴平国乐团。此间,为加强中音部音乐的表现力,他在二胡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中音拉弦乐器——今日的中胡。中胡的形式、构造和二胡相同,只是各部件都较二胡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或五度,音色诨厚,常用于合奏、伴奏或独奏,是民族乐队中的中音乐器,以弥补高低音之间的空隙,使整个乐队声音丰满。
经改革的中胡有扁圆筒中胡和对称扁八方筒中胡。它们在民族乐队中,可与筒形相同的高胡、二胡一起使用。以前的中胡仅适于合奏、伴奏,近年来,制成的扩音筒中胡,放长了琴筒,并将琴筒的后口制成喇叭形,才使中胡成为一件能够独奏的乐器。较著名的中胡独奏曲有《草原上》、《苏武》等。
5.四胡是弓弦乐器的一种。蒙古族称之为胡尔或四弦,它起源于古代奚琴。在清代《律吕正义后编》中还称之为提琴,主要用于清代宫廷乐队。在十八世纪以前已经流行于我国内蒙华北地区,是蒙汉两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它主要用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二人台、皮影、戏曲等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
它的琴筒是木制的,蒙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两组弦(即四根),13弦为内弦,24弦为外弦,每组的音高相同。竹弓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12弦和34弦之间,同时拉响两根弦。四胡有大小两种之分,即大四胡和小四胡。大四胡多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而小四胡多用于独奏和民间器乐合奏,它的演奏方法与二胡大致相同,这种乐器由于结构特殊,音色特征也别具一格。
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除了马头琴,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随着乌力格尔(蒙四胡古族说书)等民族艺术的传承出现问题,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发出了“颤音”。据有人考证,四胡从蒙古汗国建立起就广泛演奏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从元代开始流行于民间。四胡的琴筒木制,蒙以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张四条弦,竹弓,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间。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为蒙古族说唱艺术伴奏时,就有很大不同:有时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从弦下以指甲顶弦来代替按弦,有时还从弦下弹弦,并用弓杆敲击琴筒,增强节奏,渲染气氛,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四胡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独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弦乐器那样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关节奏出滑音、打音、弹拨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为优美、醇厚、悠扬,更具有草原风格。它最适合为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好来宝”和蒙古琴书(乌力格尔)伴奏。牧人们劳动之余,聚集在蒙古包里,艺人拉起四胡,以说唱的形式娓娓讲述起历史上英雄史诗和一些动人的故事,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伴以弓杆击打琴筒的节拍声,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令人着迷。
由于低音四胡音调低沉、舒缓,演奏起来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适合合奏及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响它的表现力。解放后,蒙古族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弘扬四胡这一古老民族器乐艺术的同时,也致力于四胡的改革,将琴筒缩小,琴杆缩短,琴弓加长,创制出高音四胡。改良后的高音四胡,音色高亢、激越、干脆、亮丽,使四胡的表现力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和丰富。它既可以独奏,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于乐队合奏,还可以和三弦等乐器重奏。古老的四胡焕发了青春,赶上了时代的节奏和旋律,成为祖国民族器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蒙古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郭尔罗斯,四胡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乐器,得到了世代传承。在旧社会,四胡是民间艺人用以倾诉牧民苦难生活、鞭鞑剥削和压迫,向往美好生活,歌颂英雄史诗的手段。
6.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弓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革胡的外形和中胡、低胡都不同,它张有四条琴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筒木制,蒙以蟒皮、马皮或羊皮,蒙皮方法和定音鼓相同,可以调节张紧度。弦马为扁铲状。振动的蟒皮不直接承受弦的压力。弓子和大提琴弓相同,在弦外拉奏,便于运弓。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
革胡的音响低沉明亮,圆润雄厚,音域宽广,由于弓在弦外,演奏技巧也极为丰富。它吸收了二胡、中胡、坠胡、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发展。在民族乐队中,它还能代替中胡和低胡,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等各种演奏形式。如今在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于合奏,也可担任弹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革胡的音响低沉明亮,圆润雄厚,音域宽广,由于弓在弦外,演奏技巧也极为丰富。它吸收了二胡、中胡、坠胡、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发展。在民族乐队中,它还能代替中胡和低胡,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等各种演奏形式。如今在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在传统的中国器乐合奏中,因传统流行支声复调的的音乐织体,没有功能和声,没有所谓“低音声部”,因此各种乐器以演奏旋律的为多,也没有一种专门担当低音及伴奏角色的乐器。似乎,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念都是对追求高亢嘹亮的音色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思想渗入中国音乐和中乐团的成立,传统中乐合奏以加花齐奏旋律为主的支声复调渐受欧洲主流的和声影响。在西方和声中低音声部占很重要的地位。中国音乐被“欧洲化”,受西方的传统功能和声和配器影响,本身却缺乏能支撑起整个乐队的低音乐器,逼使当代音乐家采用西方的低音乐器: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但在一个“中国”的乐团中运用这0“西洋”(尤其是外表)的乐器,总说不过去。于是音乐家纷纷研制一种完完全全,或者至少外表看起来由中国人发明的低音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