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风雅中华?漫谈民族乐器 > 第四章 古筝演奏名家

第四章 古筝演奏名家

1.赵曼琴

南阳新野人,1953年出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赵曼琴古筝艺术专修院院长、黄河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奥维也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河南新野县人。自幼随其父亲——著名民间音乐家赵殿臣学艺,十五岁作曲,十六岁发表音乐作品。

历任新野文工团、河南省曲艺团、海政歌剧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歌舞剧院古筝演奏员,在三十多年的筝路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集筝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快速指序技法,并先后举办三期快速指序训练班,全国包括港台在内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音乐艺术院校的大中专学生、研究生、教师等百余人次接受了培训。

曾在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支持下,发起、组织成立河南省古筝学会,并当选为会长。创办河南省中国古筝艺术院赵曼琴古筝艺术专修院前身上培养学生逾千人。其弟子遍及海内外,许多人在市、省、全国及国际比赛中获奖,有的已成为超一流的演奏家和国内外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骨干。倡导唯物教学观和客观教学法,善于运用生理解剖、运动力学的原理对常人只能靠感觉来把握的技巧及风格性表现手法进行精辟明晰,浅显易懂的分析和阐释。着有《古筝快速指序体系技法概论》及《古筝教程》数册。

在《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筝史浅析》、《对称与惯性》等论文及不少筝曲。代表作品有《井冈山上太阳红》以及《打虎上山》、《黄河魂》、《绣金匾随想曲》、《琵琶行》等。曾分别在省级和国家级音乐评奖中获演奏一等奖和作曲一等奖,多首作品被全国各考级组织列为古筝考级高级曲目,或作为国际比赛决赛指定曲目。录有音乐专题《古筝技法新路的开拓者》以及电视艺术片《中州筝歌》等。曾应邀出访日本演出句在香港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2.曹东扶曹东扶(1898——1970)男,汉族,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四大古筝流派之河南筝奠基人,河南曹派大调曲子创始人。河南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他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父亲曹怀清以唱大调曲子靠乞讨为生。幼小的曹东扶早尝人世辛酸。7岁进私塾读书,仅4岁便因年遇饥荒而辍学,随家人到县城谋生,时县城茶馆酒肆、书场唱曲子之风颇盛、他借沿街叫卖生意之机出入其中,听得留连忘返。他先后拜师蓝文炳、赵锡三、马书章、丘果和等老艺人,学习唱腔及扬琴,古董、三弦,又拜入称“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后曾随父亲到湖北省襄樊一带流动行艺,19岁时在亲朋的资助下,进邓县初级师范读书半年,受益匪浅。

20余岁时,曹东扶应吴佩孚直系留豫先锋队(时驻内乡县)营长徐梦云之邀,到其部下当兵,二人以曲结谊,常相携南下两湖,北上冀鲁、游历山川、觅曲问艺,得识许多名家,获益颇深。后又与较有名气的大调曲子唱家汤寅侯、郝吾斋、党振藩等多有往来,聚唱自娱。他在提炼姐妹艺术精华之基础上,汲取众曲子行家之长,丰富充实自己的弹唱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高亢挺拔,稳中有变,抑扬委婉,声情并茂,并注重对传统曲目的加工整理,曲词文雅流畅,具清新脱俗之气,三弦、琵琶、古筝等乐器演奏技艺亦日益精湛、声震宛西。后举家迁回邓县城定居,以唱为业。又与同辈曲友、学生赵金铎、唐炳勋、腾汉三、吴宗岑、谢克宗等不断研讨,常在茶馆演唱,所到之处,听众闻讯而至,“曹派大调”一时盛行。

民国二十三年,中国革命军二十路军驻扎南阳,曹东扶曾多次应军长张钫之邀到军中演唱,甚得张之赞赏,一次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来宛视察,听过曹东扶的演唱,甚为悦服。民国二十五年,张钫特写信约请曹东扶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以将大调曲子艺术推广全国。曹东扶十分振奋,他联络各路能手及学生李炳月、赵殿臣、何义之、马庆笃、赵金铎、王佑民等,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对大调曲子的曲牌、唱腔、伴奏等全面研讨习练,并将曲牌的前奏、间奏、尾奏进行规范统一。曹东扶根据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简单旋律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认真甄别,译谱、补充定谱,经过反复试奏、修改,终于挖掘整理出一批较为完整的板头曲,如《高山流水》、《闺中怨》、《落院》、《打雁》等,历时一年,成果丰硕,丰富完善了曲子艺术。次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之行未能入愿。

1948年春,在邓县民众教育馆的支持下,他发起邓县大调曲子研究社,一年后改建为县曲艺改进社,任副社长。他积极引导大家革新,一些传统曲牌如《软诗篇》、《诗篇》、《太湖》等之旋律,过门等不同程度的改进。在曲艺界推广开来,并被曲剧界借鉴。1951年他率领社员投入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亲自创编、移植出《渔夫恨》、《解放邓县》、《王仁千喊城》、《历代帝王图》等曲段,深入各乡镇义演。1953年随南阳专区代表队参加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4月随省代表队赴武汉参加中南五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古筝、琵琶独奏,每一曲毕,台下即报以长时间掌声,竟连续返场六、七次,气氛热烈之至。会后不久,即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之邀,与谢克宗等一行五人赴北京进行大调曲子的录音工作,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一书,由此曹东抚与大调曲子艺术享誉全国。

1954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三弦、琵琶教师,使他接触到音乐界许多行家里手,他谦恭求教,博览群书,并打开门户之见,学习双手抓筝、进而兼容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如缘于唱工的“咬字”技巧,创造出带有强劲音头的“摇指”;特为演奏低沉旋律而设计的“游指”;超出一般小二度,感情激昂的“大颤音”;悲哀欲绝、高难度的“小颤音”、左手“速滑音”;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特殊效果,袅袅不绝的揉弹间奏等特技,大大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加之他对古筝曲深切体会的细腻处理,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及浓郁的地方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中的河南筝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在中国筝坛居有重要地位。

曹先生积常年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先后创作、改编的《闹元宵》、《变体孟姜女》、《刘海与胡秀英》等一大批古筝曲,一部分被灌制成唱片,广传海内外。其间曾参与了《河南大调曲子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河南鼓子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授编撰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带出了一批卓有艺术造诣的学生,都成为国家及地方音乐学院、文艺团体的专家,教授和艺术骨干。其一子三女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古筝演奏家。

1964年返豫,为省歌舞团艺术顾问,并于次年担任省大调曲子培训班主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1970年初与妻子尹士瑞同被遣返老家邓县,同年因患骨癌,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在郑州去世,时年72岁。

曹东扶先生的一生是视宏扬民族音乐为其神圣使命和毕生追求的一生。他以坎坷的身世、多舛的命途谱写了一曲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生乐章。

1979年12月河南人民政府为其平反昭雪,省文化局特为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在其逝世二十周年及诞辰百周年时又分别举办了纪念会及纪念音乐会。

1979年、199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其子女编着整理的《曹东扶筝曲集》及修订本,中央电视台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在《百年经典》节目中专题介绍了他的生平及他创作的筝独奏曲《闹元宵》。

曹东扶被《中国音乐辞典》、《中国人名词典》、《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书载入史册。

3.王巽之王巽之(1899年1月一1972年11月),浙江杭州市人。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其父为前清秀才,擅长书画。因幼年丧父,家无恒产,依靠做家庭教师和卖画为生。王巽之为他的次子,自幼随其学习文墨。王巽之14岁时才读家塾进入两浙鹾务小学读书,17岁毕业后进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二年。29岁进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选科学习半年。

自19岁起,经亲友的推荐和介绍,王巽之先后在严州官产事务处桐庐分处,杭州德奥侨民事务处,芜湖关监督公署、丹徒县政府等处任文书(书记)。24岁后,开始往来于杭州和上海任家庭教师。1928年11月起,进入国民党财政部工作,从书记官逐步升到国库署副署长的职务。1942年3月,在重庆加入国民党。1943年5月,被财政部派去浙江丽水苏浙皖区烟类专卖局任局长,兼任浙江花纱布办事处主任。1945年5、6月间专卖局结束,因“公车私运’案闲居浙江永嘉。抗战胜利后王巽之回上海,先后进长江企业公司和国华银行任职。

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境内,是一座客化名城,秀丽的山山水水培育出许多文化名士。王巽之的父亲又是一位在文化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文人,因此,王巽之在少年时就萌发了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兴趣。

少儿时,王巽之便随父学习书画,少年时又寻师访友学习民间乐器的演奏。1925年前,他是杭州国乐研究社的会员,该会会员除王巽之外,尚有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二十余位。他们都是当时江南民乐界的高手,擅长演奏《弦索十三大套>)及民间流传的丝竹乐。他们之中还有从事盐业买卖的蒋荫椿先生,他擅长演奏杭筝(十五弦丝弦筝)。练乐时,王巽之经常被蒋先生那清脆流利的筝声吸引,从此,蒋萌椿先生成为王巽之今后从事古筝艺术的启蒙者和导师。

1923年起,因工作关系,王巽之转辗于上海与杭州之间。在上海期间,他也经常出入音乐场合,促进与组织上海,杭州国乐界的交流。1925年,他受程午加之邀加入程先生创办的上海储蓄会俭德国乐团,长期任该团的国乐指导,同时将《高山流水》、《灯月交辉》、《小霓裳》等三首杭州名曲介绍绐上海国乐界使之成为上海国乐界的保留曲目。其中《高山流水》一曲于1928年又经程午加先生传绐了北京筝家魏子猷先生,程先生又从魏先生处学得了《渔舟唱晚》。又据程午加回忆:1925年夏天,宁波同乡会开会,王巽之在台上弹筝。同年,王巽之邀请杭州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丝竹名流来上海俭德国乐团演奏,由吴毅丞琵琶领奏,朱、王用二胡、扬琴和奏。又有照片记载:1935年上海各丝竹团体为庆贺兄弟团体“清平集’复会,组织了一次音乐集会,各团体及民间器乐演奏家纷纷献艺助兴,其中有王巽之的洞箫独奏《官苑思春》。由于他在丝竹界颇负盛名,于1927年6月至7月,被南京戏剧音乐学校聘请帮助筹备国乐部的工作。

1937年,王巽之因赴香港、重庆等地就职,离开了上海—段时间,在重庆等地仍积极从事业余音乐活动。1942年至1943年间,他多次去重庆嘉陵宾馆参加国宾的招待演出。1945年回上海后,王巽之又与程午加、郑石生、吴成梁等人以银行职员为主体组建了华光国乐会,展开经常性的练乐及演出活动,其间曾去佛音电台广播演奏《满庭芳》、《小霓裳》、《高山流水》、《鹧鸪飞》、《击鼓催花》等曲。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系,王巽之被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在建立学院的古筝教程的同时,他在他的学生们的协同下,对浙江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系统地整理、充实与发展工作。

1956年,他整理,编写出《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等筝曲初级教材。

1957年,《高山流水》、《四合如意》、《云秦庆》、《将军令》等一批工尺谱被相继整理和译成五线谱。

1958年,在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及指导下,21弦S型筝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试制成功,业配置上由他的学生魏宏宁及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设计的尼龙丝钢弦(在琴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系列筝弦。乐器及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浙江筝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958年至1961年,《月儿高》、《海青拿鹤》、《霸王卸甲》、《普庵咒》、《浔阳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筝曲相继被整理出来。《将军令》曲谱予以重新订谱。这批曲谱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筝曲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它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如,摇指技法的运用,由单一的长音扩展到整个乐句、乃至整个乐段的旋律;快速四点及夹弹的点子更为稠密,力度变化更加丰富;新派生出来的扫摇和左右手点子等技法,使音调更为热烈,气势更为恢宏;左手从简单的和音提弦,发展到演奏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旋律。左手的揉、按、滑、吟等技法也比过去更丰富多彩了。

这批重新被整理,订谱后的浙江筝曲谱,在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与对比上,与原来的曲谱相比较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造,为浙江筝派的创立与形成打下了基础。

1961年,王巽之又带领他的学生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等,以他为主,编写出了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部古筝系列教程,分列七个单元,包括基础练习(182条),练习乐曲(17l首),乐曲(45首),共276页。

1961年10月,王巽之赴西安参加全国艺术院校的古筝教材会,他向大会提供了上音的古筝教程,演奏了《月儿高》等浙江筝派的代表曲,在陕西省电台录了音。他的介绍与演奏引起了与会者对浙江筝派的兴趣和关注。

60年代中,王巽之先生又与陆修棠、王昌元等创作了《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等一批以浙江筝派技法为主的、颇有社会影响的筝曲。

60年代,王巽之先生培养的学生相继毕业,上海音乐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在演奏或教学上颇有影响的古筝专业人才。如王昌元、项斯华、张燕燕、范上娥等,随着她们在音乐舞台上的崛起和介绍,使浙江筝派在全国广为传播。

由于王巽之先生的执着追求及一代人的努力,浙江筝派已成为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王巽之先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之诀在于:他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待艺术刻以求新,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和优点;学术探索上大胆放手,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他在艺术上的革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4.高哲睿潮州筝名家高哲睿先生(1920-1980),师承李派(李嘉听)潮州筝传人畲永鸿和洪如炎先生,悬壶济世,医艺并重。操缦数十载,除在表演技艺上精益求精外,对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晚年整理编写出《潮州筝演奏法》一书,全面介绍潮州筝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自创演奏练习曲多首。书中共收录潮州筝曲及汉调筝曲三十余首,乐曲均作解说,使自学者有章可循。

高老对传统筝艺的技术表演和推陈出新之作,可以“以韵补声”四字概括。70年代初,面对古筝界重弹奏、轻按音的倾向,提出此说。“以韵补声”现已被业界普遍认可并广为引用。高老独创的“分指按音法”,左手按音技法吸取潮乐变奏技巧,使潮州筝赋予更多的韵味内涵。知天命之年创作新曲《南海秋汛》,尤有豪言壮语“创新有何难哉,不为也,非不能也。”足见老当益壮,伏枥远志。

03年8月30日晚,“潮韵——纪念古筝家高哲睿先生潮筝演奏会”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行,高先生之子高百坚领衔主奏,潮州筝韵再润京华。高百坚先生师承家传,医术筝艺俱为世人共钦。

以下文字原载1994年第1期《秦筝·高哲睿传略》,标题为编者所加。

高哲睿,字衍恩,1920年出生于厂东省澄海县在城镇高氏望族先生自幼体弱多病,饱尝疾病折磨之苦,少年立志,同情弱小,研习岐黄,济世救人。其时,高府常延请名医,先生旁听自修,求学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当时澄邑名医陈丰仁、陈学三,遂被收为弟子。学医之馀,先生兼习古筝,借操弦陶冶性情。学筝之路,历经坎坷。最初从名师洪如炎,未几,日寇陷城,如炎先生生活窘迫,往汕谋生,遂介绍先生往其师弟陈富顺处,研习筝艺。陈出身名门,生活优裕,澄海筝人及陈之师父余永鸿皆集斗,于此会乐。先生父亲早逝,家境一般,以其身份,挤身其间,常遭冷遇,但为筝艺,急于求师,只好唯唯喏喏,不敢计较,余师考察再三,认定先生有志向学,且出手不凡,终纳先生于门下。

先生自得名师后,自知学识浅薄(小学肄业),学习倍加勤勉,终日与医书、古筝为伴,加之秉性聪颖,名师指点,学业日进,头角峥嵘。

解放后,先生悬壶应诊。他遵“医者必具寿世活人之仁心”等古训,诊病不问贫贱富贵,遇经济困难者赠医赠药。每年冬春,哮喘发作,常卧床不起,病榻中,一张简单睡床,几平方米的小间竞成了“三用办公室兼小儿大便处”(先生戏言)。先生治学无门户之见,不固步白封,名家学说兼收并蓄,尤擅吸收民间治病精华,组方遣药独具匠心.花草虫鱼皆为所用,药价低廉,服务大众,因而深得病家信赖,每日来诊者众,名扬潮汕平原。

先生业医为生,仍视筝为第二生命。诊余即调弦弹练。师余、洪二师技法,结合自身气质,刻意追求并逐步形成了细腻流畅、感情深化的演奏风格。先生治学严谨,虚怀若谷,经常约请乐界同仁听筝评议。节假日,步出家门,寻师访友,研求筝艺.1957年问,先生闻北方有一古筝名家曹正先生.广交天下筝人,即修书一封,毛遂自荐。信函辗转二月,方到曹老手中。自此北南筝人鸿雁传情,探讨筝乐。1962年,曹正教授南下与先生在澄海、揭阳等处会乐论道,志同道合,遂成知交。曹老为先生钻研精神所感动,在与先生探讨古筝、潮乐的同时,帮助先生提高理论水平,使他无论在演奏技巧或理论研究方面都跃上新的台阶。

文革期间,先生受到冲击,被列为封资修的典型,挂牌游街批斗。逆境中,先生仍未放弃对古筝事业执着追求,回到家中,牌子搁置一旁,依旧抚弦不已。当弹奏嘤鸣思友的《黄鹂词》常常涕泗交流,声泪俱下。

70年代,是先生事业硕果累累的时期。为表彰先生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地区、县二级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的光荣称号。他诸多医学论文见诸报刊杂志,并结集成册。他主持汀海县中医班、赤脚医生培训班的儿科教学。在古筝方面,先生对古筝的发展、潮筝的改革等进行多方研究。目睹古筝界出现的右手技巧日见繁复,而左手按音渐趋淡化的现象,遂大声疾呼:“筝乃半固定音阶乐器,以按音见长。”撰文《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力陈左手按音的重要性;先生并非保守之士,对传统的继承是本着“存精华,弃陈腐”的宗旨。他对潮乐传统的“曲速三变”演奏模式提出异议,认为潮乐由慢到快至催而后结束全曲的演奏方式干篇一律,听罢一曲,即概其余,乃潮乐之弊端所在,本着技术为乐曲服务的原则,对潮筝乐谱重新整理,曲中如三板,拷拍与曲调气氛不符者概行删去,去芜存菁。他有感于潮筝缺乏完整的理论专着,在曹正教授大力支持下,根据几十年的业余实践,整理编写出《潮筝演奏法》一书。书中全面介绍了潮州古筝的特点和沿革过程;着重阐述潮筝的技法;收入自编演技方法练习曲21首,潮州筝曲和汉调筝曲36首,并逐一作了乐曲说明,以为自学潮筝者参考。此后又将散在的理论文章结集成《潮筝杂淡》。1972年间,先生创作了潮州现代筝曲《南海秋汛》,在传统表演手法与现代和声、双手配弹的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先生为古筝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先生行医,古筝研究局限于业余时间。为了编写《潮筝演奏法》等著述,每每伏案至深夜,疲倦时淹被面卧,醒来旋即奋笔疾书,直到天明。1980年4月,先生患晚期癌症住进医院。他预感到自己在世时日无多,即强忍疼痛,病榻中录下了留给世间的最后声音《活五柳青娘,二四潜读法》,听罢录音,抚今思昔,感慨万二.不禁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先生于1980年4月30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出嫔那天,澄海各界人士自发为先生送行,送葬队伍绵延数百米,表达于人们对这为亦医亦筝的澄邑名人的无限敬仰与怀念5.周望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筝派代表人物。

1977年进入中国歌舞团后,一直活跃于国内外乐坛,兼收南北各派所长,并大力介绍陕西筝乐,1979年由中国唱片社首录《秦桑曲》,为陕西流派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基础。1985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至今。

录制古筝专辑镭射唱片《高山流水》、《名家名曲.北派古筝精髓》、《传统古筝专辑》、《中国筝曲-陕西篇》;出版了由自己创作、演奏和主讲的VCD教学带《古筝教程》、《古筝名曲解析》、《名家名曲-中央音乐学院古筝考级示范教学VCD》及《古筝基础教程》。出版专着《古筝速成演奏法》及《周延甲古筝曲集》,发表学术论文《秦筝.秦人.秦声》及《古筝名称的由来及其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