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必生,可虏也。
——《孙子兵法》译文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
兵家智慧故事上了战场,个人生死理应置于度外,因为过度看重或者看清个人的生死,都会让一个人错误地判断形势,为一己之利葬送了整支队伍。
1894年6月1日,朝鲜“东学道”农民起义军克全州,朝鲜国王请清政府出兵助剿。清廷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军二千五百人,进驻牙山。在日军到达牙山前,叶志超与聂士成商议,以牙山绝地不可守,分别转移至成欢和公州。聂士成率军守成欢,叶志超驻公州为后援。
平壤保卫战是一场鏖战。在此之前,北门及牡丹台就是日军主攻方向,这里的战斗尤为激烈。日军以元山、朔宁两个支队约七千余兵力疯狂进攻,企图攻占牡丹台制高点。爱国将领左宝贵奋勇督战坐镇北门——玄武门指挥。并亲燃大炮轰击敌人。不幸,在激战中中炮牺牲,日军也乘势攻占了北门。但此时,马玉昆在大同江岸,卫汝贵在西南门击退东西两路日军的进攻,战事尤有可为。但是,贪生怕死的叶志超见北门失守和左宝贵牺牲,惊慌失措,决定趁雨夜撤退。日军估计到清军将弃城逃走,便派兵在必经之路上埋伏截击。
当夜九时许,叶志超率清军仓皇溃退,事先不知日军早有埋伏。行至伏击圈内,日军“枪炮排轰,我溃兵回旋不得出,以避弹故,团集愈紧,死亡愈众,其受伤末陨之卒纵横偃卧,求死不得,哀号之声,惨不可闻”。在日军伏击下,伤亡惨重。仅城西箕子陵下二、三百米的距离之间,清军“人马尸体如山,道路为之埋没,溪流为之染红。尸体堆积最密集之处,在五十米内,就有伏尸一百二十具,毙马三十头,相互枕藉”,其惨不可言状。总计清军在溃退时被日军伏击和人马腾藉互相践踏而死者近二千人被俘五百余人。
叶志超率溃军退出平壤后,弃城仓惶奔逃。过顺安、肃州、安州、义州等地均弃而不守。时“安州尚有马步八营,可将策应”,聂士成告以“安地备险奥,可固守”,叶志超不听,径奔定州,依旧弃而不守。最后,率军狂奔五百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叶志超率军由平壤溃退情形暴露后,清廷震怒。十一月二十一日下令将“叶志超先行革职,以肃军纪”。并于第二年,叶志超被“械送京师,下刑部鞠实”。二月十八日,刑部以叶志超合依“守边将帅被贼攻围城寨不行固守而辄弃去因而失陷城寨者斩”律,拟斩监候,秋后处决。
这场保卫战役,虽然并非殊死抵抗就能稳操胜券的,而叶志超这样启程而逃的行为只会扰乱军心,更无半点尊严和责任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