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兵法》译文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不能逃不能避,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兵家智慧故事战争史上的确有不少“以弱胜强”的案例,但是这些都是例外,交战双方的实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双方实力悬殊越多,弱的那方输的几率就越大,殊死抵抗也难以扭转败局,不如保全势力,寻适当的时机再战,万万不可逞英雄。
公元1122年(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北宋都统制刘延庆率领十万大军直奔燕城,策划攻打辽国,屯兵永定河南边。
辽将萧干获讯,大吃一惊:“此地辽军不满一万人,若要抵挡10万大军,岂不是以卵击石!”苦思一番,他终于定下一计。
萧干派出的精兵绕过北宋大队人马,切断了宋军粮道,还活捉了宋军护粮将王渊和两名宋兵。
萧干令士兵故意将王渊押走,吩咐将两名宋兵用黑布蒙上眼睛,留在自己的营帐内。
时至半夜,萧干故意和身边的官员讲悄悄话:“我听说宋朝军队有10万人,这有啥了不起,我们的兵力是它的三倍!我计划将大军分为左右两翼,用精锐兵力冲击宋军中坚,左右两翼进行配合。良机一到,举火为号。火堆燃起,中间冲杀,两翼夹击,一定能把宋朝军队消灭干净!”那两个宋朝士兵竖着耳朵,听个一清二楚,哪里想得到这是一番假话。
说完这番话,萧干和那群官员假装外出巡夜去了。突然,一位辽兵走近一个宋兵身边:“我也是给抓来的宋人,放你逃命去吧。一旦宋营攻破,萧将军发怒,岂不会将所有俘虏统统砍头!”辽兵解松了那个宋兵身上绑的绳子,慌忙出去:“时间来不及,他们快来了,那个弟兄只能委屈啦!”
这个宋兵忙连夜逃回宋营,把夜里听到的话一五一十报告了刘延庆。刘延庆信以为真。
第二天清晨,萧干如前夜所说点起了熊熊大火。刘延庆看到火光映天,染红了晨曦,真的以为辽军攻上来了,吓得急下命令:“快快弃掉营垒撤退!”一时,宋营军心大乱,宋兵互相践踏而死,100多里尸横遍野。萧干不费一兵一卒、仅讲了几句假话、放走了一位被俘的宋兵、点起一堆火、就吓退了北宋10万大军。
萧干用了一招反间计,虚张声势地吓跑了十万宋军,避免了以一敌十的战斗,保全了实力。若是硬碰硬,只会落得个以卵击石的结局。